“薪火相传”——30年教龄及新入职教师报告会

发布日期: 2019-10-11   作者:  浏览次数: 306

2019109日下午140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举行了2019年第一场校庆学术报告会:“薪火相传”——30年教龄及新入职教师报告会。报告会由黄书光、马和民、宁本涛、高星原、游韵等五位老师围绕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作出分享,来自教育学系及兄弟系所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黄忠敬老师主持。

在报告会正式开始之前,青年教师游韵代表新入职教师向到场的30年教龄教师敬献鲜花,对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黄书光老师分享的主题为“吾师张瑞璠的育人之道”。黄老师主要从他的老师——张瑞璠先生投身教育史学科的教学探索、致力于教育史学科的基础研究、引领教育史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创构中外教育比较史研究的学术范式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张先生的教学、研究实践和成就,让与会师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张瑞璠先生的育人之道。

马和民老师分享的主题为“从无根到有根——也谈教育研究的若干心得”。马老师首先以“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根的心灵漂泊时代”、“无根的根源在于无序”、“寻根之旅源于社会、教育、心灵秩序的重建”三个观点导入,从无根的漂泊时代的表现引出了人生问题的本质即“教育的危机”,紧接着马老师从影响人生问题的重要变量和人生问题的四个难题两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人生无根”,随后尝试着从社会宏观层面、教育制度层面、学校教育层面出发对“如何走向有根的生活”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马老师认为,如何走向有根的生活是一个“没有完成时”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需要凸显教育领域的“国家力量与意志”等,需要反思教改目的,反思学校教育哲学。最后马老师表示有根的人生需要四项核心素养“善良、勇气、智慧、美丽”、有根的人生需要坚守“我和我的祖国”。

宁本涛老师分享的主题为“新时代新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宁老师从“五育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问题提出出发,界定了劳动、劳动教育和新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养成体系等核心概念,并分析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素养的“核心”。宁老师认为,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几个“短板”:劳动教育“窄化”“弱化”“异化”“物化”;学习劳动“劳役化”、教师劳动“过度化”;家务劳动“替代化”、真实劳动“游戏化”;公益劳动“形式化”、创新劳动“低智化”、审美劳动“稀缺化”。他表示加强劳动教育价值观教育是深化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结合三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具体阐释。

高星原老师分享的主题为“通过实证研究推动学校教育改善”。高老师以回顾PISA 2015的测试、我国学生在PISA 2015的结果、PISA 2015中的CPS表现开始,提出由PISA 2015引发的思考:“我们和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差距”、“如今我们为什么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这个路径是否可以依赖”、“未来如何改变我们的学校教育”。围绕“如何改变我们的学校教育”,高老师详细阐释了绩效制度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以及美国绩效制度改革的源起、展开形式、法规、优势与局限性等。他认为,仅仅标准化是不够的,需要一定的强制力,而绩效制度能提供强制力;强绩效制度短期能提高学生成绩,但长此以往会伤害学生长期发展,学校组织也会丧失生命力。因此我们需要找到第三个方案。他表示要对传统学校进行改造,变成持久创新的学习型组织,并作了详细的阐释。

游韵老师分享的主题为“向东亚学习?——西方对东亚教育的表述以及超越西方视野的可能性》”。游老师主要从“英国对于东亚教育的表述”、“西方主导的教育知识生产体系”和“超越西方视野的可能性”三个方面展开报告。她围绕“向东亚学习?反向教育政策借鉴?”、“一种新的东方主义?”、“从中国自身的哲学理论资源中可以获得什么?”等问题向大家介绍了她的研究缘起、方法、过程和研究结果。最后,游老师分享了她自己的研究反思和感悟,怎么去运用中国自身的哲学与文化框架去重新审视西方的教育并寻求另一种道路。

黄忠敬老师在总结时提到,本场报告会体现了学脉传承与中西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2019年第一场校庆学术报告圆满结束。五位老师围绕自己的研究作了分享,更为详细的研究内容请关注老师们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