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近期重要学术成果推介(第二期)

发布日期: 2019-10-09   作者:  浏览次数: 238

编者按:本系列我们将持续推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师生近期在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以促进教育学界同仁积极健康的学术交流、对话与批评。


卜玉华,杨晓娟:

我国教学认识论的价值重估与框架重建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如何突破教学认识论的价值局限性,在知识与育人统一的意义上重建教学认识论的价值框架,是我国教学论发展的基本主题和重要使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教学论界大体上提出了两种价值重建取向: 生成价值论取向和理智价值论取向。然而,两者均无法胜任基础教育肩负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生成论取向以“主体性的人”的形象为假设前提,对回应我国新时代新人形象并不充分,理智论取向则蕴含着培育“能而无德之人”的危险。为此,本文认为教学认识论的主要局限在于其过度关注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而非其内在价值,也忽视了以“道德上恰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为此,需要立足我国学科教学的现实前提,重新理解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及其结构框架,在“化知识为智慧”和“化知识为德性”意义上实现知识与育人相统一的使命


张雅慧,王阳,唐汉卫:

多元学校问责:OECD国家教育治理的新趋势

21世纪以来,受教育权力分散化、市场机制、参与式民主以及绩效问责不足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多元学校问责日益成为OECD国家教育治理的新兴方式。多元学校问责是指多个主体根据学校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等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监测,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改善与提升。多元化的问责主体、多样性的问责方式、横向性的问责机制是多元学校问责的显著特征。在推进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化背景下,多元学校问责已成为OECD国家基于各自国情而展开的一种实践方式,而精准识别利益相关主体、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以及提高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力也已然成为OECD国家有效实施多元学校问责的重要经验。

唐汉卫:

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

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界的重要议题。这三者之间应当建立何种协同关系以及如何协同,则值得进一步探讨。爱普斯坦提出的以“关怀”为核心的交叠影响阈理论,在理论上构建了新型的家庭、学校、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中提出了六种家校社合作参与机制。该理论对重新反思当下的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平衡主体关系,厘清责任边界;建立平等协作的协同育人范式;倡导以关怀为核心的协同育人导向;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互动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