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国家级、省部级等新增课题报告会

发布日期: 2021-10-16   作者:  浏览次数: 10

20211014日下午14:00,为迎接华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第二场校庆学术报告会:国家级、省部级新增课题报告会。卜玉华教授、周彬教授、李家成教授、王保星教授、李栋博士分别就自己的课题进行分享汇报,教育学系董轩副教授、安徽开放大学访问学者张飞飞、淮北师范大学访问学者陈志钊以及教育学系学子二十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报告会现场

卜玉华教授作报告

卜玉华教授作题为“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题报告。报告围绕未来研究的文献梳理、研究路径、分析框架和价值定位四部分展开。通过文献梳理,她提出三个关键问题:1.什么是未来?2.如何作为知识生产的一部分进入生活日常?3.如何保障它的方向是合的?这三个问题也分别是对该主题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思考。接下来,卜玉华老师提出了关于未来研究的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从本体论出发,基于预期系统理论生成了复杂理论的第三代,意识到复杂系统的产生一定是一个系统交织的关系,如果我们需要预测一个有组织的未来,就需要引进这样复杂的系统进来。另一条路径是通过对时间观进行反思来寻找合目的性、合价值性的教育创新之路。最后她希望通过模型化的分析寻找到最可能成为现实的未来,为中国的未来教育做一点贡献。

之后访问学者陈志钊针对人工智能的“技术与愿景”的迭代问题、周彬老师针对未来学校的形态和组织问题分别和卜玉华老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讨论。

周彬教授作报告

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教师素养及培养体系研究”。他指出,对该主题的研究离不开“新一轮科技革命”这个大背景,因此他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特点和与之匹配的教师素养的“时代变迁”。接着介绍了“数字时代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模型,就当前教师培养体系中的核心争论进行说明并提出了他所设想的优化可能。最后周彬老师分享了本课题的整体设想,主要是要厘清“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教师教育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目前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现状及现代化可能”和“建设现代化教师教育培养体系需要哪些政策保障”这三个问题。

基于周彬老师的分享,卜玉华老师针对“未来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重点是否是技术问题”与周彬老师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李家成教授作报告

李家成教授的报告主题是“社区教育的教育学贡献及教育学视阈下的社区教育研究之改进”。他从叶澜老师的《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发展之断想》一文引入,接着播放了徐汇区学校的学员活动相关视频,并讲述了闵行老年学校“处处有学,事事有学”的状态,由此呈现出了社区教育这种类型的教育现象。接着,他从“社区教育的内涵外延”、“社区教育研究的教育学贡献”、“社区教育研究的发展需要”和“对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生动表达与内涵充实”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分享结束后卜玉华老师针对“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与李老师展开了讨论。

王保星教授作报告

王保星教授的报告主题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从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二战以后,美国国内出现教育质量下降、本科生全球思维缺失、科研教学比例失衡、本科生全球思维缺失等现象,美国学界开始反思本科生教育改革,并通过相关文献论证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高等教育与社会诸多子系统之间的互动机制。王老师希望通过对美国经验借鉴,以教育问题史的研究视角进行研究,从而对中国本科生教育有所启迪。

李栋博士作报告

李栋博士的报告主题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知识生产与基本理论创新研究”。他主要从“学校改革层面的依据和政策依据”、“如何扎根教育现实改变教育世界”、“满足发展之需坚守学科特质与贡献学科力量”以及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研究”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该课题力图探寻国际性与本土化的实践探索和话语构建。

五位老师的报告结束后,卜玉华老师对本次报告会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她表示,聆听各位老师的报告收获良多,不同课题之间也进行了有意义的对话。她指出,未来的教育不是单一的,与过去和现在息息相关,过借鉴历史,可以试图找到通往未来的路径。

至此,本次报告会圆满结束。更为详细的内容请大家关注各位老师的相关发表成果。

撰稿:芦季苇

摄影:莫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