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8年校庆报告(2)

发布日期: 2018-10-26   作者:  浏览次数: 156


20181024日下午14:0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基教所)举行了2018年第二场校庆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吴遵民、马和民、杜成宪、黄向阳、王伦信、蒋纯焦等六位老师围绕自己主持的“十三五”国家哲社课题作出分享,来自教育学系及兄弟系所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黄忠敬教授主持。

黄忠敬教授△

吴遵民教授△

吴遵民教授分享的主题为“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完善研究”。吴老师简要说明了申报此课题的经历,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并重点分享了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重难点。他认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这在当下不仅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且也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保证每一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完善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

马和民教授△

马和民教授分享的主题为“基于代际比较视角的当代青少年行为道德的社会学研究”。马老师介绍了开展此项研究的背景、目的、假设以及疑问和困难等。马老师表示,希望通过探索,发现和解释当代青少年内心的道德秩序是怎样的?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困难,诸如什么是道德的核心问题?如何分析内心的道德秩序?行为的道德归属量表如何制作?

杜成宪教授△

杜成宪教授分享的主题为“童子凭什么读‘四书’?——古代‘小学终,读‘四书’’课程设计探究”。杜老师以此项研究作为案例,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发现一个好问题,以及如何设计研究思路,最终获得对此问题的答案。通过研究,杜老师认为,相比古代童子,当今中小学生并不完全具备学习古代经典的条件,因而不宜过早要求他们。学习“四书”比较适合的是小学五六年级以后,学习的顺序也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宜。

黄向阳副教授△

黄向阳副教授分享的主题为“校园欺凌干预的伦理取向”。(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历史悠久。黄老师以案例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如何界定一起校园欺凌事件,老师如何处理,处理背后的逻辑与取向,以及对其的质疑和反思。黄老师认为,对欺凌事件的干预,不仅仅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更应该走向一种关爱(人道关怀)和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不是简单地惩罚欺凌者、安慰被欺凌者,而是对双方、第三者(旁观者)都采取关怀的态度。

王伦信教授△

王伦信教授分享的主题为“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现代转化与传承研究”。王老师表示,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传统家风家教资源进行扬弃继承,转化为滋润现代家风家教的重要精神和文化要素。他希望研究可以在整合深化已有研究成果、拓宽传统家风家教研究的社会文化视野、加强传统家风家教的现代转化继承研究等三个方面有所推进。

蒋纯焦副教授△

蒋纯焦副教授分享的主题为“《学记》是如何成为教育学经典著作的?”。蒋老师在分析了《学记》研究的三种形态的基础上,对《学记》是否是专门的教育学论著提出疑问。在经学形态中,研究重点在解释《学记》的篇名,分析其思想渊源和流派;在教育文献形态中,将《学记》与现代教育概念系统相对照,从中引申出教育目的等专门的教育问题;在教育学著作形态中,把《学记》看成一个有着完整理论体系的教育学论著。

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2018年第二场校庆学术报告圆满结束。六位老师围绕所获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作了分享,更为详细的研究内容请关注老师们公开发表的论文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