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近期重要学术成果推介(第一期)

发布日期: 2019-09-17   作者:  浏览次数: 204

编者按:本系列我们将持续推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师生近期在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部分学术成果,以促进教育学界同仁积极健康的学术交流、对话与批评。


李政涛:面对信息技术,教育学理论何为?

对“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理论”关系的探讨,需要进行双向式追问:对于教育学理论,信息技术改变了什么? 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学理论可以做些什么? 信息技术带给教育学理论的改变,在浅层的意义上,表现为形成了多元化的存在方式、多维化的表述方式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在深层的意义上,表现为带来了新的“价值尺度”,拓展了原有的“理论边界”,生成了新的理论生产机制和改变了理论主体的生存方式。反过来,教育学理论可以提供“理论”“原理”,通过回到“概念原点”“价值原点”和“思维方式原点”等方式,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承担责任、做出贡献,从而有所作为。


宁本涛:重建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

自从20 世纪80 年代在我国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张楚廷先生就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思考,并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大量理论成果。其围绕着素质教育的“历史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展开基本论述,回答了素质教育何来的历史来源问题、厘清了素质教育“何谓”的概念边界问题、提升了对素质教育“何为”的教育价值认识、探索了素质教育“何来”的基本路径和方法问题。先生对素质教育的诸多经典论述,引发了我们对重建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关系的再思考。本文认为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包括如何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如何认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的工具性与知识的目的性的关系以及如何认识素质教育评价制度的多元价值主体的差异。


吴遵民:从“老化”到“优化”——新时代老年教育的新思考与新路径

当今社会正在推进“积极老龄化”的发展策略,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及教育体系格局的变化,如何从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转换思路、构建和完善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实现把“老化”转成“优化”的理想目标,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命题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目前我国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偏差,处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老年教育研究应突破原有单纯提供服务或福利的固有思维,从“积极老龄化”“生产老龄化”以及“成功老龄化”的视角再度深刻理解老年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将是实现从“老化”转为“优化”的必由路径。改革老年教育需要转变老年观和老年教育观、完善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拓展老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保障老年人的学习权、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王伦信:“废考运动”与学校考试改革

 “五四”时期,伴随着“新教育”观念的流行和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引发了人们对考试现状的不满和思考,发展为“废考运动”。同时,以教育、心理测量学为基础形成的科学考试理论,作为西方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引入中国,掀起了测验运动,并倡导运用教育测量学的原理对传统学校考试进行改革,提倡“新法考试”。经过多年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学校考试的科学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