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青年学者沙龙(第四期)

发布日期: 2021-09-24   作者:  浏览次数: 10

为了给广大青年教师搭建切磋论学的理想平台,在学术前沿领域不断开拓进取,以促进青年教师相互砥砺、共同成长,教育学系、基教所定期组织“青年学者沙龙”。预定每月一期,由系所青年教师轮流主讲,报告其新近研究成果或研究计划,并邀请资深教授点评指导。

沙龙现场

922日下午1330,第四期青年学者沙龙在文科大楼1113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以“学校的‘治理’建构及其正当性分析”为主题,系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杜明峰博士担任主讲人,范国睿教授担任点评人,程亮教授担任主持人。教育学系李林副教授王丽佳副教授刘世清副教授高星原博士、李栋博士以及来自兄弟系所的张丹副教授等二十多位师生参加了本次沙龙。

程亮老师主持发言

沙龙正式开始前,程亮教授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阐释了教育学系青年学者沙龙的举办意图,并对此次沙龙的主讲人和点评人进行了介绍。

沙龙报告

杜明峰老师主讲

杜明峰老师主要从“治理”的语境、学校治理的想象、学校治理的建构以及建构的正当性四个方面,阐述了学校治理在当代中国的理解与建构。他提出,学校治理的推进,在中国既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与国家决策层自上而下的推动有关。结合中西方语境,“治理”又表现为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但就学校治理而言,它更多地表现为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扩展而引发的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学校教育的过程公平的关注和对教育利益的需求,进而促使学生不得不进行秩序重构的过程。

由于人们对学校治理的认识及其关注的重心不同,因此对学校治理的认识也有不同。他归纳了学校治理的四种定义,即作为一种倡导的理念,作为一种理想的状态,作为一种行动的过程,作为一种预期的结果从这些“描述性”的定义中可以提炼出它们的共同点,即学校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教育行动方式的网络化和教育权力责任的一体化结合概念的理解,学校治理也进行了一些“事实性”的变革包括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办学体制变革学校领导引介异域理论等方面

在学校的“治理”建构上,杜老师总结了已有研究中的大致四种取向:其一,认为学校治理的建构即是“治理”理念在学校的移用认为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多中心治理对学校组织管理的变革也具有重要价值其二,认为学校治理的建构是以“学校”为中心的权责分配学校治理在于理顺内外权责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其三,强调以学校制度机制重建为重心的变革它关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及包括了校长党组织教师和师生家社政一体化的决策监督审议和合作育人机制最后是侧重于学校的系统性变革强调学校在价值制度机制环境和效能等方面的理念方式和事实的转变杜老师进一步揭示了学校治理建构的本质即学校权责关系的重构具体表现为治理结构的调整以及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外部关系和学校自身内部关系的理顺

最后在谈到学校治理正当性的问题时杜老师通过反思学校治理建构的前提标准和方式来对其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有待进一步讨论的议题,如“‘治理’是政治话语还是教育话语“学校治理应该是怎样的应该由谁建构”等等

点评报告

范国睿老师点评

范国睿老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范老师首先从宏观层面强调指出,中西方关于“治理”和“治理体系”的语境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尤其是要关注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规定,在此基础上聚焦治理的领导权、治理的形式、内容、方式和实践等问题。其次,他谈到学校治理要考虑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二是学校与外部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治理”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针对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权威主义、“一言堂”等问题,通过结构和方式的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问题。同时他强调,治理需要多主体参与,坚持权责利一致,各主体应该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做到平等协商、各司其职权责一致以及实行流程管理最后,范老师指出,要正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治理改革的影响,关注国际政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和智能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学校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它们表明,教育改革不能独善其身需要与其他方面进行互动不必期待建立一个完美的教育治理体系但要建立比以往更加尊重个体生命、发挥个体内在创造、更注重文化与社会融合的教育改革机制,去解决未来教育治理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交流互动

张丹老师发言

现场交流环节张丹老师提出治理可能还有其他的理解,西方的治理更多的是一种互动与协商,但中国治理中的多元主体的层次是有区别的,里面还包含了权威的概念。同时张老师也提出多元参与的主体性在中国语境中是如何体现的范老师指出,目前中国的教育还没有达到多元利益主体的境地,治理的推行需要全社会公共意识的提高学校治理也是如此但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王丽佳老师发言

王丽佳老师提出“治理”和“治国理政”两个词语的关系,她提到可以在学校治理中关注“治”的理解和“理”的解读。

李林老师发言

李林老师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梳理和澄清了“治”的多重含义,如治理和权力、管理、医疗、惩戒、研究以及安定良善的秩序等等。

高星原老师发言

高星原老师认为,国内外关于治理的讨论存在维度和话语上的区分。他指出,在国外的语境中,治理可能是基于多种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和协商,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合法性的基础,这个过程需要政府进行组织因而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收拢”的过程,而不是“发散”的形式

同学提问

教育管理学系研究生针对“治理”自下而上实践的方式进行了提问。杜老师回应到,可能需要进一步思考治理的限度譬如未成年学生和成年人对民主的理解不同把治理放在学生层面中进行实践就会面临诸多不可控的因素需要谨慎对待

李栋老师发言

李栋老师提出了两点思考,一是将“治理”视为“管理”的转向或转型是否成立,二是学校治理建构过程中的正当性问题及其评判标准。

最后,程亮老师从“在哪里谈治理”、“为什么要治理”和“什么的治理”三个方面总结了本次学术沙龙的核心内容,重申了不同语境下的治理治理的正当性和治理的范畴等问题


撰稿陈丹阳 张毓格

拍摄张凯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