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教育学系、基教所拟获8项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发布日期: 2021-09-09   作者:  浏览次数: 10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本次共有125家单位的成果获奖,主要来自高校、各地教育科学院等。华东师范大学获得21项奖励,位居第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共有8项成果获得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基教所

优秀成果拟获奖名单

成果名称

申报人

成果类型

奖项

社会教育力:概念、现状与未来指向

叶澜

论文

一等奖

双优先: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袁振国

论文

一等奖

指标与路径: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

杨小微

著作

一等奖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学:目标、挑战与展望

李政涛

论文

二等奖

上海教育史

杜成宪

著作

二等奖

从规制到赋能——教育制度变迁创新之路

范国睿

著作

三等奖

现代教育终身体系论——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路径与机制

吴遵民

著作

三等奖

说谎、自欺与诚信教育的重建

王占魁

论文

三等奖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设立于1990年,每5年评选一次,旨在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01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基教所名誉所长叶澜的论文成果《社会教育力:概念、现状与未来指向》拟获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1610月第36卷第十期。

社会教育力”问题的提出,是当代中国发展对教育更高需求的表现,是中国教育实现深度转型的必需,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关系研究的突破口。在“终身教育”视界和“当代中国”时空中,建构出具有内在构成和层次结构的“社会教育力”概念,以之为分析框架,可以发现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实存状态、成因及其改进策略与路径,并呈现未来方向。唯有人人自觉承担起“社会的教育责任”,中国教育和社会教育力才有更好的明天。

 02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的论文成果《双优先: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拟获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4期。

40年前,中国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始终把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实现了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把一个近14亿的人口大国变成了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这种关系是怎样形成的?这种成就是怎样取得的?本文揭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秘密,即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优先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双优先”模式,并探讨了这一模式的背景、特点、原因和运行方式。

 03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基教所前任所长、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小微的著作成果《指标与路径: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拟获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历史梳理、国际比较和现代性理论透析的基础上,形成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定位和发展定向;在比较国内主要省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方案及国际组织的教育发展指标与方法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价的价值维度、指标构成及评价工具,提出了区域、学校和教育过程三个层面的指标体系框架和测试版本;在梳理提炼改革开放以来实践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制度与政策保障。

 04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基教所所长李政涛的论文成果《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学:目标、挑战与展望》拟获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发表于《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

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在中国”的教育学,发展目标已经从“教育学中国化”走向“中国教育学”。“中国”是一种“态度”、“立场”、“视角”、“方法”和“典范”。有资格称之为“中国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现为凝练中国特色、推出中国原创、形成中国体系和提升中国影响。三大挑战构成了“中国教育学”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障碍:如何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其中,处理好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是构建中国教育学的关键所在。中国教育学必须回应西方甚至人类的普遍关切、需要在接轨度、贡献度、转化度、参与度方面持续提升,才可能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学理论。

 05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基教所中国优秀教育传统传承研究中心主任杜成宪的著作成果《上海教育史》拟获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上海教育史》(四卷本)是第一部完整展现古代至当代上海教育变迁与发展的重大著作,为上海教育留下了一份可览、可学、可鉴的历史记录。在中国教育的历史图景中,古代上海是中国教育的后来者,近代以来的上海则堪称中国教育探索和改革的先行者、教育思想的策源地、教育探索的园地、教育交流的窗口。在取得成绩后,上海教育又向全国其他地区辐射,引领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说,上海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缩影。

 06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基教所教育治理中心主任范国睿的著作成果《从规制到赋能——教育制度变迁创新之路》拟获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历经40年的教育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得以恢复、完善和优化,教育系统各领域、各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从无序走向有序、从集中走向分权、从规制走向赋能、从管理走向治理。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现代教育财政制度,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对外开放制度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逐步走向为全球教育治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07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基教所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遵民的著作成果《现代终身教育体系论——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路径与机制》拟获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是关于中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的路径与机制研究,包括中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的机制基础、现代终身教育的发展简史、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的比较研究、中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的立法机制、中国公民终身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信息技术在终身教育体系建构中的作用与意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的难题破解与对策建议。本书梳理了现代终身教育的历史,介绍了法国、日本、俄罗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情况,介绍了中国终身教育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现状,以北京、上海、陕西的调查数据说明中国终身教育的现状,并且着重厘清终身教育、国民教育、终身学习等概念的关系,后为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08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副教授,基教所办学精神与教学特色研究中心主任王占魁的论文成果《说谎、自欺与诚信教育的重建》拟获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发表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月第3期。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说谎行为背后包藏着或善或恶两种目的指向。它不仅可以充当“欺骗”或“有意误导”等不道德目的的手段,而且能够充当“自我保护”乃至“帮助他人”等道德目的的手段;与此同时,它还可能充当“恭维”或“讨好”等非道德目的的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它们大致对应以下三种说谎情形:一是文化领域中基于习俗要求的说谎;二是经济领域中基于利润要求的说谎;三是政治领域中基于权力要求的说谎。其中,基于习俗的说谎是人们普遍接受的非道德行为;基于利润的说谎则是人们普遍抵制的不道德行为;而基于权力的说谎则是有可能迫使人们走向“自欺”的不道德行为。近代以来,在国家主义和经济主义的冲击下,儒家建立在“毋自欺”基础之上的“诚意”修身传统,逐渐演变为一种舍弃“诚意”的“信用”概念。它在酿成“习惯性说谎”“普遍性说谎”乃至“制度性说谎”等历史遗存的同时,也催生了建立在“自欺”基础上的一种不健全的“信用”观念。为重建一种能有效避免人格“自欺”的诚信教育,需要切实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该宽容说真话的人,营造一种说真话的道德氛围;其次,在说真话尚且得不到完全的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应当宽容那些迫于最基本的生存威胁的说谎行为,前提是必须警惕陷入“自欺欺人”的人格陷阱;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培养人们追求事实的精神,增强人们对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说谎的识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