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青年学者沙龙(第六期)

发布日期: 2022-11-14   作者:  浏览次数: 10

 928日下午1330,第六期青年学者沙龙在文科大楼1113室举行。本期沙龙由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亦为系所今年的“校庆学术报告”系列活动之一。沙龙以“教育理论实践转化机制的结构维度与动力模型”为主题,由李栋博士担任主讲人,程亮教授担任点评人,李林副教授担任主持人。教育学部十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沙龙。

沙龙现场

一、报告环节

李栋博士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教育理论实践转化机制的结构维度与动力模型”,基于教师群体的扎根理论分析,重点探讨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转化”这一问题,勾勒了转化机制的整体框架。

李栋博士首先由自己教育经历的三个关键事件作为引入,提出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多远”的问题。他梳理了已有研究的进展:从教育理论者的角度来看,主要关注了教育理论的研究旨趣与实践化改造、教育理论者的角色与介入方法、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式与方法;从教育实践者的角度来看,主要聚焦于教师内在的理论自觉与专业发展、教师外在的培训体系与研究方法、教师的“反思性实践”研究;从二者交往互动的角度来看,则是对互动逻辑、互动形式、互动方法的研究。纵观现有研究,可以看到从“二元分析”走向“多元分析”;从“抽象分析”走向“具象分析”;从“理中无人”走向“人化理中”的趋势。

在随后的分享中,李栋博士介绍了数据收集形式和编码分析过程,通过对于12位教师访谈资料的整理,得到了教师视角下影响“教育理论的实践转化机制”的自由节点,将范畴提炼为情感体验、话语认知、思维意识、行动策略四个主要维度,并通过对于四个维度的具体解释阐明了结构维度与动力模型。

最后,李栋博士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李栋老师专题讲演

二、评议环节

程亮老师表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一个经典的问题,赫尔巴特、康德、杜威等人都对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阐述。研究经典问题,需要学术勇气。李老师的报告提醒大家,理论问题可以从切身的感受中来,用扎根理论的方式进行实践的研究,可以让教育理论的研究不再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此外,程老师还提醒,应当去思考“理论和实践的转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教育问题,需要探究教育研究者存在的合法性,思考如何建立起系统的理论储备。

程亮老师点评回应

三、交流环节

与会同学提出了“如何判断教育理论是否有价值”的问题。李栋博士认为,要学会区分“有形的用”和“无形的用”,不应将实践转化的失败等同于理论的失败。还有同学提出了“如何在访谈过程中将理论转化为具体问题”。李栋博士认为可以用“故事的方式”进行对话,引导受访者分享自身的实际经历。还有同学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在访谈中应该从何种层次看待理论”的问题。李栋博士认为文本中的理论是交融在一起的,应该更多考虑“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问题。


现场同学提问交流

最后,李林老师也从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呈现、学会反思四个层面,分享了自己此次参与学习的体会;并结合传统中国的学-习论和知-行观,提示教育理论与实践合一融通的必要与可能。

李林老师分享心得

李栋老师的精彩报告,呈现了新颖的思考角度和扎实的分析功夫。通过本次沙龙交流,同学们意识到回归“主体经验”、突破“微妙平衡”、保持“必要张力”的重要性,也切实体会了将理论落实到具体研究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