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系第五届研究生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 2021-06-28   作者:  浏览次数: 87

2021623日上午8:30,教育学系第五届研究生论坛顺利召开。论坛旨在为教育学系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与分享的机会,激发学术热情,提升科研能力,助力人才培养。本次论坛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老师、教育学部学生事务部主任孙梦老师、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副系主任程亮教授、副系主任李林副教授莅临现场。教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王保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老师和《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林岚老师担任此次论坛的点评嘉宾。论坛由教育学系教工党支部副书记杨光富老师主持。

教育学系第五届研究生论坛开幕式

本次论坛自征稿以来,反响热烈。按照导师回避原则,经三位匿名评审老师严格评议,最终选出博士组7篇、硕士组14篇获得入围论坛决赛资格。

教育学系第五届研究生论坛现场

论坛伊始,主持人杨光富老师对与会嘉宾进行简要介绍。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老师、教育学系系主任黄忠敬老师依次为论坛致开幕辞。

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烨致辞

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老师表示,教育学系研究生论坛是一场学术交流的盛会。她指出,教育学系在教育学部“五个一百”的育人实践方式的引领下,将“学术实践”与“思政育人”紧密结合的工作理念落到了实处。近年来,教育学系学子积极投身各类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希望教育学系的学子们能再接再厉,继续构建和完善属于我们的学术育人共同体。

教育学系系主任黄忠敬致辞

教育学系系主任黄忠敬老师代表教育学系的全体师生,向教育学部以及评审专家的大力支持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他指出,时值七十周年校庆,第五届研究生会论坛是一份来自教育学系的别样献礼。他强调,举办研究生论坛传承和诠释了教育学系独特的学术传统和育人精神。最后,他对同学们提出了三点期许:学会选题,学会研究,学会思考。

教育学部学生事务部主任孙梦

参会同学认真聆听现场发言

本次论坛入选论文主题广泛,研究内容聚焦教师教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等多个领域,研究方法涵盖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本分析、大数据统计分析等多个方面,研究选题新颖,研究方法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论坛邀请三位点评嘉宾对入围选手的学术呈现、现场答辩和论文质量进行综合打分,初赛与决赛成绩各占50%,得出入围选手的最终得分。依据论文最终得分,分别产生博士组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3篇,硕士组一等奖2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6篇。

博士组

程亮老师主持博士组论坛

博士组的9位同学围绕多个研究领域展开演讲报告。金马妮就65份司法判例对中小学教育惩戒进行分析,发现学生违纪事实与教师惩戒方式是司法审查的重点,根据对“为何惩”和“如何惩”的深思,她对教师惩戒的行使提出了诸多建议;韦林翠对TALIS2008-2018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形象逐渐走向“专业性”和“时代性”,进而对教师形象进行反思。

程豪、吕珂漪、张天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一视阈出发,对我国家庭教育进行内涵反思和时代重构,对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实施过程、实施影响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李政林对生态劳动教育进行分析,他认为生态劳动教育通过劳动伦理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创造教育三个层面架构核心内容,生态劳动指向的是“人-社会-自然”整体协同发展的生态正义理想,并对生态劳动教育实践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郑蕊对古希腊神话和伦理学思想中的羞耻感这一概念进行分析,为德育中羞耻感的应用提供了思路。曹雅洁结合史料对冷战初期美国女童军的国际教育活动的方式、调整国际教育活动的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外部环境的变化致使校外教育组织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王倩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5-2019年教育政策研究领域的388篇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讨论主题及方法的特征与演进。

随后,与会老师对学生进行点评。

王保星老师点评

王保星老师认为,这些论文不但主题多样,内容也丰富且合理;从研究方法上看既有量化也有质性;从研究意识来看,这些论文都有非常强烈的理论意识;在实践层面,这些研究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实践或现实意义。除此之外,王保星老师依次指出每一篇文章有待改进的地方,为七篇博士论文的完善提出了修改意见和思路。

林岚老师点评

林岚老师指出,七篇博士论文虽然总体比较丰富多样,但是有些文章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文章讨论的范畴比较大,作为年轻的博士生,没有那么深的理论积淀,也没有深切的实践的感悟,如果要做一个比较偏大的选题,就很容易持续发散。第二个问题是一些文章具有书斋式研究的味道,选题的问题意识不够明确。对此,林老师对博士的选题进行了相应的指导。

杨久诠老师点评

杨九诠老师逐一对论文的主题和内容进行点评,并指出七篇文章目前存在的问题。他和大家分享了复旦大学陶世平教授提出的好文章的标准:第一是文章是否告诉我们一个新的社会事实;第二个是能否提供对一个事实的新的理论解释,包括对现有的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批判;第三个是能否告诉我们看待这个社会事实的新的视角和新的范式,并且通过研究展示出这个视角和范式的力量;第四个就是能否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上四个方面至少要满足一点,才可能成就一篇好论文。杨老师建议博士生对照这四点标准进行论文写作。

硕士组

李林老师主持硕士第一小组论坛

硕士组的19位同学共分为两组依次进行了汇报展示。邱燕楠、冯毓、吕雪晗以教师认同感作为切入点,从认同感的内在复杂建构因素入手,发现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指出发展路径;季子琳、徐媛基于资源稀释理论对浙江省W市一中进行调查,对多子女家庭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学业成就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李晴晴对“学习直播”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前台场景呈现景观自我、界面信息实现情感连接、学习直播趣缘群体共享意义符号的共同特征,背后暗藏的是表演化学习与构建互动仪式链的内核;张红、张雪悦、庞珊珊通过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数据对上海初中教师认可的有效专业发展活动特征以及影响其专业发展有效性的因素进行探索,为上海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建议。

郭玉琪对19世纪末英国中等教育学校环境、现状进行感觉史考察,初步发现存在着学校环境恶劣、教室设施简陋、教师素质低下、教学安排松散等问题;李欢以情感劳动为理论视角,运用质性研究的访谈法收集资料,深度访谈了3位教师,探讨其在纪律管理中的情感劳动的动机、情感劳动的表征、情感劳动的负荷和情感劳动的期望,并得出结论;罗丽以重庆市为例对城市初中生劳动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提升初中生劳动素养提供策略。

杨光富老师主持硕士第二小组论坛

穆加兴以全国五省内6所本科院校中的1235名全日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围绕指导教师和同伴支持对本科生科研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并展开分析,基于问卷和访谈的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张珊通过情感地理理论和情感困境概念诠释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情感之维,通过分析说明教师专业发展中情感的现实样态与价值意涵。

黄滢诺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挖掘当代大学生“佛系”文化的本质、探究“佛系”文化流行的原因,并提出缓解和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举措;胡燕通过对信息素养和教师信息素养基本内涵的厘清,并结合实际调查,总结了教师信息素养养成所面临的困境和成因,为新一代小学教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提供优化策略。

马政通过对E大学教育史在读硕士进行访谈,结合观察和文本分析,运用扎根理论,对教育史学科的知识特点、授课特点、学生特点现状进行总结,并为学生突破学习困境提出建议;朱琪雯聚焦于中小学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成长和人际关系方面,从社会学视角研究中小学新手教师的角色融入过程以及与之伴随的心路历程,为新时代下中小学新手教师成长提供启示;龚婕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借鉴“冰山模型”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分析。

专家点评环节,与会专家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王保星老师指出了硕士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是题目是否合适,老师认为选择题目应该要看题目能否能体现内容;其次是研究理论,当确定了问题之后,无论是学术的理论问题,还是教育实践的问题,老师都建议以理论为工具,利用相关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解决研究问题。关于文献综述,王老师指出同学们应该通过综述得出结论,如果是在文章中进行综述则应该表明研究在前人基础上的进步。

林岚老师认为硕士生文章的选题聚焦,但还存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这一问题处理不好的结果之一是吊书袋式的研究,老师指出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会有很多这种学术名词输入,但关键是依据它们进行思考和输出。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偏向操作,一些文章研究过程具有规范性,但缺乏创新性。林老师指出采用这种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到了素材后,还应该去思考如何组织这些素材。

杨九诠老师对于硕士生论文的内容、题目逐个提出了修改意见,指出进行质性研究要关注研究的信效度、理论的饱和度等多个方面。基于此杨老师提出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好,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为例,老师指出好的文章主要在于理论与问题是否能形成好的合力。杨老师认为知识流加问题流等于2的文章还达不到发表的标准,11等于三的研究对理论和问题来说有贡献,最高的一种研究是ab等于c,在研究诞生一个新的东西。同时,杨老师还告诫研究生们在应用理论时也应肩负着对理论进行重新考察和检验的义务。

综合老师们的讨论和建议,分别评选出博士、硕士组的一、二、三等奖,获奖同学分别是:博士组一等奖:曹雅洁;博士组二等奖:韦林翠,金马妮,程豪、吕珂漪、张天;博士组三等奖:郑蕊,李政林,王倩;硕士组一等奖:李晴晴,邱燕楠、冯毓、吕雪晗;硕士组二等奖:郭玉琪,张红、张雪悦、庞珊珊,李欢,季子琳、徐媛,黄滢诺,张珊;硕士组三等奖:穆加兴,马政,朱琪雯,罗丽,胡燕,龚婕。

教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王保星老师宣布获奖名单并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王老师对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特别感谢莅临本次论坛现场的嘉宾老师们给出了诸多专业性的指导意见。王老师期待论坛结束后,同学们能进一步整理自己的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工具,运用到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在进步中再创佳绩。

王保星老师宣读获奖名单

最后与会嘉宾向获奖同学颁奖并留影,鼓励同学们再接再厉,争取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有更好发展。

杨久诠、林岚为一等奖获奖同学颁奖

黄忠敬、王保星为二等奖获奖同学颁奖

程亮、李林为三等奖获奖同学颁奖

教育学系第五届研究生论坛与会人员合影

撰稿:魏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