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青少年协作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调查数据的初步探索

发布日期: 2021-05-27   作者:  浏览次数: 166

为了给广大青年教师搭建切磋论学的理想平台,在学术前沿不断开拓进取,以促进青年教师相互砥砺、共同成长,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将定期组织“青年学者沙龙”,每月一期,由系所青年教师轮流主讲,报告其新进研究成果或研究计划,并邀请资深教授点评指点。

525日下午13:30,第二期青年学者沙龙在文科大楼1113教室举行。本次活动以“青少年协作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调查数据的初步探索”为主题,由唐一鹏副教授担任主讲人,董轩副教授担任点评人,高星原博士担任主持人。教育学系李林副教授、李栋博士等多位师生参加了本次沙龙。

一、沙龙报告

唐一鹏老师围绕苏州首次参与OECD组织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调查项目(SSES)的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目前全球共有10个城市参与该项目,中国苏州位列其中。SSES借鉴大五人格模型建立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框架,主要分为大维度:任务能力、情绪调节、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开放能力,每个维度下有3个子维度。其中协作能力是唐老师目前研究的重点,该能力包含共情、信任和合作3个子维度。SSES10岁和15岁两个年龄组开展,采用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评价的方式进行。

对于苏州测评的结果,唐老师主要从整体情况、相关分析、差异分析、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进行汇报。首先,苏州学生协作能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整体上看基本上在所有维度上10岁组的协作能力都高于15岁组的协作能力;10岁组学生自评高,但家长评价低,而15岁组则刚好相反。其次,协作能力和其他维度上社会与情感能力呈现出中高程度的相关,而在共情、信任或合作上具有较高能力的学生,在其他能力维度上表现也较好。第三是差异分析,包括协作能力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女生在共情和合作方面得分都比男生高,双方在信任方面的差别不大。分城乡来看,基本上农村学生协作能力低于城市学生,但10岁组的城乡差异要大于15岁组的城乡差异。

最后是影响因素,唐老师从背景变量、学生变量、家庭变量、教师变量以及学校变量五个方面来分析,主要关注的是对协作能力各维度具有一致性影响的变量,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和上网时间最值得关注。对于家庭教养方式,要关注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父亲和母亲扮演角色可能会发生改变,以及在学生的教育中父亲角色不能缺位;其次要警惕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二、老师点评


董轩老师针对研究引出两点探讨,一是在父母学历和协作能力的关系中,同时考虑父母职业的影响,以及在父母教养风格方面涉及孩子性别上的差异。董老师进一步提出在中国语境下,社会文化对父母教养方式也会产生影响。

李林老师就研究的价值所在和可能局限进行了交流。他认为此项测评尝试揭示人类非认知领域一些共通的因素,并通过跨国合作寻求可能的联通,具有较大的价值。不过,此项测评设计本身,实际仍然是以测评认知而非行为实践的方式,来评估非认知领域的社会情感能力。此外,其中可能也需要更多关注不同历史文化因素对于塑造社群情感与认知的影响,并重视研究预设之外的那些难解的现象和数据,可能会对促进这项国际测评本身也有帮助。

三、交流互动

进入到现场提问环节,有人询问了测量学生非认知水平的工具和量表。唐一鹏老师和高星原老师共同提出了几点建议:一个是使用OECD的社会与情感能力量表,可以等到OECD公布数据之后在其官网查找;除此之外,可以基于大五人格理论选择其他相关量表,美国更早对社会情感能力进行测量,其测量方式比较成熟,因此可以通过查找已有的相关文献获取相关量表。

也有同学对测量量表的效度表示疑问,提出量表对我国学生的适应性问题。高老师对此从量表的三个阶段的矫正进行回应,明晰了量表的效度。

李栋老师接着提出了有关协作能力和合作的概念界定和区分问题。唐老师和高老师分别进行了回应:协作能力相对于合作来说属于上位概念,合作的概念可能更加具体。对此,李栋老师对协作能力的三个维度的划分进行总结“共情是在情感层面上,信任是人际关系上,合作是在行动上”。

最后李栋老师进一步建议将该研究和其他针对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放在一起,分析不同能力之间的关系,综合看待这些能力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撰稿:唐晋

拍摄:吴之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