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8日,教育学系成功举办了2022年线上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此次夏令营活动共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102位优秀大学生报名,最终有25名学生获得了夏令营营员资格。
开营仪式与专业介绍
7月5日上午,营员参加了教育学部的开营仪式。下午进入学系活动阶段,副系主任程亮教授主持了专业介绍活动。营员们首先观看了教育学系的宣传片。之后,系主任黄忠敬教授致词,他对营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通过“深厚”、“雄厚”、“丰厚”、“浓厚”等关键词,介绍了我系的整体情况,让营员们对我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系主任黄忠敬教授致辞
随后,程亮老师为营员们具体介绍了我系各专业的基本情况、培养机制和平台支撑,并对本次活动的安排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他表示,夏令营活动的定位不只是为了选拔,希望各位营员能够享受这个学术交流的过程,自由而真诚地展示自己,在夏令营中有更为深入的体验和更为内在的收获。
程亮教授介绍专业情况
主题研讨会
6日上午,围绕“教育与技术”这个话题,营员按专业分三组进行了开放式主题研讨活动。营员们立足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聚焦问题,结合经验,分享观点,碰撞智慧,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最后,各组的指导老师对整体讨论过程进行了点评与总结。
(参与教师:程亮老师、王丽佳老师、杜明峰老师)
(参与教师:刘世清老师、杨光富老师、游韵老师)
(参与教师:丁钢老师、吴刚老师、毛毅静老师)
学术报告会
6日下午,范国睿教授、杜成宪教授和吴刚教授为营员们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范国睿教授:教育学研究的时代转向
范国睿教授从“教育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导入,历史地呈现了教育学从儿童教育学到终身教育学、从知识教育学到发展教育学、从学校教育学到系统教育学、从制度教育学到无边界学习教育学的转向。他指出,要适应这种转向,教育学还需要采取多维的路径,包括从分野到融通、从分析到综合、从单一到混合、从吸收、借鉴到建构。
杜成宪教授:从《红楼梦》不写女人小脚说起——换一个视角看教育史
杜成宪教授从唐德刚发现《红楼梦》不写女人小脚说起,回溯了顾颉刚对孟姜女传说的研究,叙及了陈寅恪的诗史互证等,由此表明小说、民间传说等非正式的材料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最后,杜老师回到教育史研究领域,指出从小说、诗歌等研究教育史的可能性——这种研究可以让教育史变得生动起来、让教育史的一些细节突现出来,也可以发现教育的某些演变趋势。
吴刚教授:元宇宙与教育活动的物质转向
吴刚教授首先对“元宇宙”概念进行了辨析,系统呈现了元宇宙的要素、特点与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吴老师对元宇宙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现实案例与可能前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他认为,元宇宙可以作为无法具身实践的学习活动的补充,但它并不能真正触及到我们的身体实践。由此,他提出,教育研究与实践要关注“物质转向”,需要重构人与物质环境的关系等。
学术报告活动合影
教育纪录片分析会
7日上午,围绕《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这部纪录片,营员们在观看的基础上进行了自由的分享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营员们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探讨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绅士教育与君子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压力等广泛的问题。
(参与教师:董轩老师、王丽佳老师、杜明峰老师)
(参与教师:刘世清老师、杨光富老师、李林老师)
(参与教师:庄瑜老师、毛毅静老师、丁钢老师、唐晓菁老师、吴刚老师)
经典阅读报告会
7日下午,营员分组开展了教育经典阅读报告会活动。营员们提前阅读了指定材料,自选主题撰写了8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在报告会上,每位营员进行了6分钟左右的汇报展示,角度多样,精彩纷呈。汇报结束后,各组老师悉心点评,与营员积极互动。
(参与教师:王占魁老师、董轩老师、李栋老师)
(参与教师:庞庆举老师、游韵老师、李林老师)
(参与教师:丁钢老师、吴刚老师、毛毅静老师、唐哓菁老师)
闭营仪式
8日上午,我系举行了夏令营闭营仪式,由副系主任程亮教授主持。在说明优秀营员评选过程与宣读优秀营员名单后,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周珩、河南大学的马胜男、厦门大学的朱妍三位营员作为优秀营员代表,分享了此次参加夏令营活动的感想。之后,系主任黄忠敬教授对本次夏令营活动进行了总结,对此次报名参与活动的所有营员表示感谢,表达了对于营员来年9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的期待。
夏令营闭营仪式
希望来年夏末秋至之时,我们相约在丽娃河畔,感受“爱在华师大”的美好;相聚在教育学系,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收获成长,做“未来教育引领者”!
撰稿:杨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