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系举行以“我国学校生活中的儿童形象之伦理审视:以视频为线索的多主体声音研究”为主题的教育伦理学沙龙活动

发布日期: 2017-07-05   作者:  浏览次数: 419

2017628日下午13:3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伦理学第四期学术沙龙在中北校区文科大楼906室举行。此次沙龙由黄向阳副教授主持,卜玉华教授围绕“我国学校生活中的儿童形象之伦理审视:以视频为线索的多主体声音研究”进行了报告,鞠玉翠、王丽佳、古秀蓉、陈红艳等老师及20余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

活动伊始,卜老师首先以其国家课题“我国学校生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为基础,阐述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核心问题及进展。接着,她从实践论视角、社会建构理论、身份认同理论、默会知识与人的发展、身体现象学、美德伦理学等六个方面汇报了课题的理论基础,并阐述了研究的主要方法,即以儿童一日生活的活动单元及其时间关系为线索,抓取中国儿童学校生活中的典型生活,并辅以多主体访谈。

接着,卜老师播放了在某小学采集制作的儿童一日生活视频,并请参与讲座的老师同学们对视频进行分析。黄向阳老师、鞠玉翠老师和王丽佳老师都对视频中儿童规则化的生活表示关注,认为儿童像忙碌的蚂蚁,缺少对学校生活的期待与兴奋,是单向度的儿童。刘畅博士和陈红艳博士则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视频的二次剪辑提出了改进建议,并指出要关注到儿童在规训中的微小抵抗,关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学校生活概念本身的转变。古秀蓉老师则认为要进一步对学校进行分析,避免教育研究者身份所导致的过度解读。

最后,卜老师分享了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者以及该小学的老师、儿童对此视频的解读,其中许多观点与在场老师、同学们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此基础上,卜老师进一步分析了此中蕴含的伦理学命题,即这种学校生活蕴含着怎样的未来新人,如何评估现代学校中自由与规范,自我与他人,群体与个体,自主与顺从之间的张力关系?

此次沙龙以视频为线索,让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得以一探现代学校中儿童真实的学校生活,同时提供了一次珍贵的共同探讨的机会,让大家可以在交流中不断发现问题提炼观点,这也是沙龙开展形式的一次新的尝试。

撰稿:朱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