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目标、对象、方法及其特殊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发布日期: 2017-06-16   作者:  浏览次数: 555

2017610日至11,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和教育学系联合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教育研究:目标、对象、方法及其特殊性”在华东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Christoph Wulf教授等人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主任卜玉华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参与此次会议的人士有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出版社、期刊界和报界学人以及全国各高校的代表等专家学者共约130多人。其中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知名教育人类学者Christoph Wolf教授、美国东北农工大学教育叙事研究知名学者Cheryl Craig教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苏智欣教授、世界知名智库--兰德公司Rita Karam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夏林清教授、台湾屏东大学简成熙教授等海外学者受邀参与了大会。此外,我国教育部前副部长韦钰院士也受邀参会并作了大会主题报告;“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叶澜教授全程参加会议,并主持了自由发言和做了大会总结发言。

两天的时间里,会议围绕大会主题,共探讨了七大议题,涉及了宏观政策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学校变革研究、神经教育学研究和多学科跨界研究等多个领域和层面的教育研究、方法论选择以及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等问题。学者们思想汇聚一堂,深度交流和对话,精彩给呈。

610日上午会议包括两个议题,分别由卜玉华教授和朱益明教授主持。

在“价值、方法与行动”议题报告中,华东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Christoph Wulf教授和美国兰德公司Rita Karam教授分别做了汇报。杨小微教授从政策分析出发,探讨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与价值维度;Christoph Wuff教授以其在柏林进行了12年的关于学校、家庭与社会研究为例,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无知(Unknowning)和缄默知识(Silent Knowledge)在符号、表演和实体转向中的重要作用。Rita Karam教授介绍了运用系统测量方式对学校变革进行评测的方法论,并以兰德公司一项中学教师CTAI评测项目为例,介绍了该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在“叙事,多样性与教育研究”议题中,黄书光教授报告了《重审教育研究的双重属性及其使命》,认为教育研究固然要严密客观的科学实证,但同样离不开相对主观的人文价值反思,甚至要借助生命直觉的慧示。全球化时代的大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属性,却无法取代教育研究的人文向度。Cheryl Craig教授作了题为《课程、文化、STEM教育的叙事研究:一路上的学习》的主旨发言,她认为经验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涉及身心情感以及精心策划的行动。苏智欣教授以《美国探索研究的混合方法:全美教师教育研究(SEE)对中国教研的启示》为题,介绍了全美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研究设计和混合方法的使用,以及这些设计和方法在作者领导的中美师范教育比较研究和中美校长比较研究中的应用和效果,并评估了此类研究对中国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有益启示和长远影响。

610日下午的两场议题,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和山西大学侯怀银教授主持。在“理论、实践与教育研究”议题中,山西大学侯怀银教授以《教育研究方法在中国——以民国为中心的考察》为题,阐述了民国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取得进展和启示等内容。台湾屏东大学简成熙教授阐述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论争议题,并认为观察与理性应并行,“验证逻辑”与“发现逻辑”应相互渗透,教育现象是复杂的,要适切性地寻找其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程亮教授探讨的主题是《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向》,他主要回顾和反思了三种典型的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研究取向及其方法论困境问题。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议题中,李政涛教授的主题报告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方法论:重建与突破》,他主要阐述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方法论的价值、特点、形成和突破意义等内容,并提出了对未来更多的对话和交流的期许。卜玉华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新基础教育”NBE)教学研究方法论及其理论证成》,主要阐述了“新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方法论的转换以及“实践介入式”研究方法论的内在特质与理论证成方式。李家成教授主要探讨了“班级·班主任·班级建设”研究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贡献。浙江大学孙元涛教授则阐述了自己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思考基础上阐述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他认为理论学习和自主研究是教师专业提升的内在支撑,而基于U-S框架的伙伴调研是教师教学改进的重要辅助。淮阴师范学院伍红林教授探讨了“深度介入式研究“的发展和方法上的独特性。

611日上午大会的两个主题报告分别由杨小微教授和程亮教授主持。在“心理,神经科学与教育研究”主题汇报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长、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韦钰院士首先做了《神经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研究方法、作用》的主题报告。韦钰院士从中国神经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谈起,对神经教育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教育实践意义做了阐述,并特别指出了神经教育学就是一门转化学科,提出颇多研究的新见解。华东师范大学李晓文教授做了《产生于中国教育实践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报告,重点阐述了自己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开展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以及对”发展’两种形态发现与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周加仙教授以《教育研究的新前沿:创建心智、脑与教育的联结》为主题对神经教育学的发展和重要性做了进一步汇报。在“教育研究的方法及方法论反思”主题报告中,台湾辅仁大学夏林清教授首先做了《在学校变革中的移位、位移与行动的教育者》的汇报,她认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社会关系是多层次共同存在、交相渗透作用的一个经验领域,她提出了社会系统母子盒(Chinese boxes)的概念,认为学校组织处于多层次社会系统中,而教育工作者、行动者也处于特定处境中,而发展就是认识限制,突破限制的一个过程。华东师范大学鞠玉翠教授做了题为《学校道德氛围研究中混合方法的运用》的汇报,以自己所进行的一项学校道德氛围的研究为例,介绍了混合方法的运用与实施。江西教育科学研究院戚务念教授主要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的理解。华东师范大学王占魁副教授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系列问题出发,阐述了自己对于理论与实践统一性问题的思考。

611日下午包括“数据,宏观问题与教育研究”主题汇报和自由发言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由李家成教授主持,共6位学者作了汇报。黄忠敬教授首先做了《中国离 2030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还有多远?》的汇报,他从教育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文本和法律文本进行了分析对比,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王陆教授以案例和视频的形式分享了如何利用大数据采集和分析课堂教学的研究状况。朱益明教授做了《教育政策研究的方法》的主题汇报,对政策研究的时代挑战、内容和方法做了追问式阐述。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董秀华教授以澳门高等教育规划研究为例,对《宏观决策咨询研究的方法使用与要素关注》进行了汇报;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胡伶副教授以中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改革探索为例,对《学校督导评估体系改革研究》进行了汇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董轩副教授报告的研究主题是《自拍在民族志研究中的特殊作用及其反思》。大会的自由发言环节由我国知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硕士研究生张蕊、博士研究生齐姗、宁本涛教授、王丽佳副教授,以及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金美福教授等5人作了自由发言。

最后,叶澜教授做了大会总结性发言。她认为这是一场有质量、有收获的学术研讨会,并指出教育研究不仅仅要讲研究目标、对象和方法的适切性,不能隔裂的处理定性与定量研究,还要探讨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尤其不能忽视教育研究者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无论是目标、对象、方法,都是由研究者建构出来的,教育研究要想提升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每位教育研究者专业水平的提升。最后,她还用“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以身立学”的信条勉励与会学者。

两天的研讨会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对话、交流与碰撞中结束了。这是一场主题聚焦、维度多样的学术交流,也是一场跨领域、跨文化的思想碰撞,更是一场对教育学研究怀有真挚情感的学者们的深情对话!


撰稿:朱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