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课程选择性的理与路

发布日期: 2021-04-28   作者:  浏览次数: 143

为了给广大青年教师搭建切磋论学的理想平台,在学术前沿不断开拓进取,以促进青年教师相互砥砺、共同成长,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将定期组织“青年学者沙龙”,每月一期,由系所青年教师轮流主讲,报告其新进研究成果或研究计划,并邀请资深教授点评指点。

425日下午1330,首期青年学者沙龙在文科大楼1113教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以“课程选择性的理与路”为主题,由程亮教授担任主讲人,黄忠敬教授担任主持人,杨小微教授担任点评人。教育学系李林副教授、王丽佳副教授、游韵副教授、高星原博士、杜明峰博士、李栋博士以及来自兄弟系所的张会杰副教授、金津副教授、江泓博士等3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沙龙。

黄忠敬教授主持活动

会议伊始,主持人黄忠敬教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讲人程亮教授和点评人杨小微教授。

程亮教授做主题分享

程老师认为,“选择性”是当前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词。一方面它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国家和地方层面颁布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文本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中小学的课程实践中。但是,为什么要增加选择性?这种选择性的前提是什么?实现的条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在理论或实践上都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首先是证成问题。对于课程选择性的证成或辩护,程老师认为,主要有四种观点,分别是“需求”论、“个性”论、“潜能”论以及“自由”论。每一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又都面临一定的挑战。其中,“需求”论强调了对社会多样化需求或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但往往没有注意到需求满足背后的一致性及分配等问题;“个性”论关注到学生个性的心理或社会层面,但容易忽略个性的意义或价值问题。“潜能”论要求发展学生当下或未来的潜能,但又常常对潜能实现的条件、公平问题语焉不详;“自由”论强调选择本身的价值,但也需要应对教育中的“自由悖论”、选择风险等问题。

其次是基础问题。推进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应以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或共同基础为前提。程老师认为,这里需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共同基础”,涉及“全面发展”、“通识/普通教育”、国家课程等不同方面;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共同基础”与“选择性”之间的关系,这包括“基础”之上的“选择”、“基础”之中的“选择”、“选择”之中的“基础”等方案。但在现实中,这些方案仍然面临着“是实现/提高共同基础还是增加选择”这一难题。

再次是实现问题。课程选择性在实现层面,程老师认为,需要处理“选项问题”,即学校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备选课程,也需要考虑“能力问题”,即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进行课程的自主选择。对于前者,可以从功能目标、科目实体、科目内容及组织形成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对于后者,则需要关注儿童或学生自由的相对独立性和独特性问题。

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程老师认为,可以从两条路径推进学校课程的选择性。一是关注学段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学生之间、校内外之间的联系,减少课程的浪费;二是提升课程的品质,特别是要关注核心素养、科目实体、内在价值,形成课程审议制度。

杨小微教授进行点评

他认为,就演讲方式而言,程亮教授的演讲非常细腻,环环相扣,抽丝剥茧,娓娓道来,让人思维愉悦。随后,他提出了在本次沙龙中值得深入探讨的三个问题:其一是关于“打基础”的问题。杨小微教授指出在课程研究中,需要面向未来,思考清楚“为什么打基础”和“打什么样的基础”两个问题。其二是关于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杨小微教授认为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学生的能力与自由是相挂钩的。其三是知识的价值问题。他指出,知识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知识本身,还取决于知识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杨教授谈了谈自己的感想,认为课程对学生而言提供了一种跑道,是一种学习机会。此外,他还认为在理论研究要考虑到现实问题,在具体实践中也要提炼理论性的问题。

金津老师引出了课程与教育公平的关系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黄忠敬老师以云南贫困地区开设马铃薯种植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究竟是减少了不平等还是扩大了不平等”这一问题。杨小微老师指出云南的马铃薯种植课程设置的初衷是指向扶贫的,其实质是让学生变成了帮助农民脱贫的劳动力。程亮老师认为云南种植马铃薯的课程虽然切合学生个人经验,但不能仅限于回应学生个人的经验,否则就无法显现背后的社会文化作用。

张会杰老师就马术课程等高端课程是否会加剧教育不平等展开进一步追问。对此,程亮老师表示如果家长有资源支持孩子学马术,并且这种资源不会转化成学生在学校中的优势,则不会存在教育不公的问题。但如果优势资源来自于学校,就会对教育公平构成公然的挑战。

李林老师指出,程老师的演讲逐层递进,有助深化我们对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其一,有助思考“课程”一词在中国传统及现代语境中的丰富意涵,留意其中可能涉及的教与学的内容、方法及次第问题;其二、有助思考学校课程背后,广泛牵动的社会期待、学校资源及儿童选择的可能与限度问题;其三,有助思考课程“选择性”背后可能关涉的更深层次的几重问题:必要性、可能性及正当性/适切性。

游韵老师针对程老师报告中的“需求”这一问题分享了首都师范大学谭斌老师的《论学生的需要》和《再论学生的需要》两篇文章。同时,她还认为中西方哲学中对于“自主”概念的理解截然不同,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江泓老师提出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能否根据多样性进行评估的问题。教育学系博士生秦一鸣提出如何看待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问题。大家也根据二位的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最后,黄忠敬教授作了总结。他指出,首先,此次学术沙龙增加了课程研究的视角,例如国际视角、历史视角、政治学或政治伦理学的视角。其次,深化了研究问题,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最后,他表示程亮教授提供的建议十分具有可操作性,对今后的课程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撰稿:季崇楚 张雪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