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2020年校庆学术报告(第二场)

发布日期: 2020-11-03   作者:  浏览次数: 400

20201016日下午14:0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成功举办了2020年第二场校庆学术报告会:国家级、省部级等新增课题报告会。本次报告会由黄忠敬教授主持,会间杨小微教授、范国睿教授、游韵副教授、李林副教授、宁本涛教授分别就自己的课题展开了论述,程亮教授也根据自己访学美国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了几点思考。本次报告会吸引了华东师范大学各院系、各专业八十余名学生到场参加。

杨小微的报告主题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学校探究”。报告主要围绕文献梳理、研究内容及框架、目标预期与成果设计三部分展开。通过文献梳理,杨小微指出目前关于未来学校的研究主要存在科学探究精神不足、问题与危机意识不够、历史感与现实感不强、关注技术支撑而非学理预测四点不足。有关研究思路方面,他认为该研究将从历史、现实、理论、政策、预测这五个方面开展,并对各个子课题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最后,杨小微对课题的预期成果进行了构想,认为该课题能在学科发展、未来学校新形态的实践、政策咨询、数据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做出多样贡献。

范国睿分享的主题是“教育治理的制度分析”。首先,他指出了我国目前在教育制度研究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开展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其次,他认为该研究的重点是要解决制度的短板,进一步讨论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备制度和急需制度、健全与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效能。基于上述逻辑,范国睿将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划分为教育制度、教育治理过程、教育治理效能三个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部分,并对研究的开展和预期成果作出进一步规划。

游韵汇报的主题是“国际大规模教育测评的中国价值融入及测评价值体系的中国话语建构”。首先,她从去殖民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发现目前对国际大规模考试的研究中鲜见有关考试价值取向和去殖民性角度的反思。游韵认为,该课题建立在对中西方价值的深刻理解上,期望实现对国际测评中中国价值的挖掘,并解决如何在国际测评的价值体系中融入中国价值、如何具体表述中国主张的问题。游韵副教授的课题报告引发了在场教师和学生们对于中国话语建设的思考。

李林汇报的主题是“‘黑板’与近代以降学校课堂的变迁:一项微观史学的考察构想”。李林拟融合多学科视野及方法,透过“黑板”这一关键教学辅助工具的发明、传播与变迁,深入考察在不同文化及教育体系中这一教辅工具的变迁,及与之相伴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空间的变革。他以小见大,从目的与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研究创新点、理论依据及主要论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和相关思考等多个方面说明“黑板”之“变”背后的教育内容、空间与形式的变迁,引发了学生们对于相关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宁本涛的课题名称为“大国如何励‘良师’: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优化研究”。首先,他从中小学绩效工资实施的总体情况以及成型做法出发,通过深入调研,对各地绩效工资政策实施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出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积弊。随后,根据现实问题,宁本涛从总量核算、绩效考核、组织管理三层面给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

程亮的报告主题为“疫情之下的美国学校教育:一点观察”。他结合在美国访学的观察和体验,和在座师生分享了一些他对于疫情之下美国学校教育的一些思考。通过列举疫情期间美国学区、教师的做法,程亮归纳出美国学校教育具有保护个人隐私、尊重家长选择、保障基础设施、转向行动分享、淡化标准测验等多个特点,启发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六位老师的报告结束后,黄忠敬对本次报告会进行了总结,并对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选题上要以小见大,深刻考虑选题缘由;第二,要对研究内容开展设计,明确研究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研究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共同交流、协同攻关的意识。听过黄忠敬的总结,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至此,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2020年第二场校庆学术报告圆满结束。更为详细的内容请持续关注各位老师的相关发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