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系第四届研究生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 2020-06-19   作者:  浏览次数: 385

2020617日,教育学系第四届研究生论坛顺利召开,论坛旨在为教育学系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与分享的机会,激发学术热情,提升科研能力,助力人才培养。因受疫情影响,本次论坛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下会场设在文科大楼1113室举行,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副教授、教育学部学生事务部主任孙梦老师、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莅临现场,教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王保星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书光教授、课程与教学系周勇教授、教育管理系李伟胜教授、教育学系朱益明教授、宁本涛教授担任此次论坛的点评嘉宾。来自教育学系和校内外150多名学生参加了线上论坛。论坛由教育学系教工党支部副书记杨光富老师主持。

本次论坛自征稿以来,反响热烈,论坛会务组共收到博士组11篇,硕士组22篇投稿。按照导师回避原则,经三位匿名评审老师严格评议,最终博士组共7人、硕士组共13人进入论坛展示报告。

论坛伊始,主持人杨光富老师对与会嘉宾作了简要介绍。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老师、教育学部学生事务部主任孙梦老师、教育学系系主任黄忠敬老师依次为论坛致开幕辞。

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老师指出,教育学系历史悠久、名家荟萃,学术成果丰富深厚、名列前茅。举办研究生论坛传承和诠释了教育学系独特的学术传统和育人精神。她强调,教育学系在教育学部“五个一百”的育人实践的引导下,身先士卒地将“学术实践”与“思政育人”紧密结合的工作理念落到了实处。每一届研究生论坛的成功举办,既是沿袭优秀传统、回应社会变革的深刻实践,也是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创新。她希望教育学系的学子们能以此为荣,继续构建和完善属于我们的学术育人共同体。

教育学部学生事务部主任孙梦老师以系友的身份,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教育学系深切的情感,指明了教育学子共同的成长使命。致辞中,他提到自身感恩于教育学系赋予自身的学术底色,感激在教育学系所收获的师生情谊。他希望大家能把握好每一届研究生论坛所提供的学术平台,共同守护教育学子得天独厚的精神家园。此外,他期待大家能在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的当下,继续勤学奋进,以宏大的学术视野和踏实的治学精神,肩负起引领中国未来的教育责任。

教育学系系主任黄忠敬老师代表教育学系的全体师生,向教育学部及各兄弟系所的大力支持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同时也高度赞扬了教育学子们的参与和付出。他指出,第四届研究生会论坛的形式开始出现转型,表现为投稿来源丰富、参与人数增多、交流时间延长、开展形式创新等,因而正逐渐发展成一个具有更高知名度的学术活动品牌和学术交流平台。他强调,尽管这只是同学们学术生涯中的小舞台,但却为大家历年的国奖竞争、C刊发文等提供了攀登的阶梯。因此,同学们只有充分利用好小舞台进行交流互动和学习提升,才能助力自己更坚实地迈向人生的大舞台。

本次论坛入选论文研究主题广泛,研究内容聚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学术研究、教育评价、教育公平等多个领域,研究方法涵盖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本分析、案例研究、大数据统计分析等多个方面,研究视角新颖,整体质量较高。论坛邀请六位点评嘉宾对入围选手的学术呈现、答辩和论文质量进行综合打分,总分为一百分,所有评委评分的平均分即为入围选手的最终得分。依据论文最终得分,分别产生博士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鼓励奖4名。硕士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鼓励奖6名。

沉稳凝练——聚焦新时代教育变革,开拓多元化研究方法

博士组的七位同学分别聚焦多个研究领域展开演讲报告。孔苏就技术变革而产生的教师研修难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提出“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教师研修新范式;程豪和胡雯婷以X8925名中小学教师为调研对象,发现对班主任专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支持性力量,从高到底依次为个体赋能、学校助力、社会力量、团队帮扶和政府推动;张曦琳基于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身份面临的多重挑战,提出重塑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教师身份的建议和具体路径;杨俊铨聚焦新中国初期费孝通的大学改造探索之路,归纳出大学系统变革的重要思路;范勇通过元分析探讨了父母参与和子女学业成绩的关系;孟祥庚和周梦霏对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中国教育史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李一杉以交易成本为研究视角,集中探讨了内部人因素对学术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在专家点评环节,与会老师们肯定了同学们选题的新颖性,指出了文章的亮点所在,为同学们今后如何行文以更加突出亮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研究方法方面,与会专家肯定了同学们方法的适切,但也存在数据收集不够全面,资料分析不够深刻等问题,强调把资料、数据回归到研究内容上;在论文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上,与会专家提醒同学们研究应当立足实践,在真实的场景中寻找真问题,发现真结论,思考理论假设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崭露头角——论文主题丰富多元,研究视角大胆创新

硕士组的13位同学共分为两组依次进行了汇报展示。蒲蓉运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V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了我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与未来。宁会苗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家长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中介作用。岳静以长沙市Z中初一年级学生为样本,分析了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的现状。孟宇婕围绕学生个人兴趣的发生与发展进行单个体的叙事研究。于金申分析了二战后英国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阶段特征,提出在借鉴英国经验的同时立足于中国本土教育实践。张珊以学校治理为文献分析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学校治理研究的趋势。

第二组的同学于下午依次进行汇报展示。何少芬关注牧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吴春琼选取PISA数据中中国四省市15岁学生,发现学校归属感在教师支持促进学生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胡甲一选取“博弈论”视角探析“轻师”现象发生的原因;林绍惠聚焦海外访学研修实践,深入访谈得出相应结论;李欢从“机会多元主义”重新思考教育机会平等;韦林翠以我国台湾地区一所小学为田野地点,分析了教师对学生的分类模式;王倩运用问卷法,分析了学生关于课堂学习机会分配公平的看法和理解,得出相关研究发现。

专家点评环节,与会专家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改进的方向。周勇老师强调理论工具的运用应当与研究者个人对研究主题的经验获取相结合。李伟胜老师则指出立足实践寻找真问题,发现真结论。宁本涛老师从选题的视角、研究内容、概念界定方面对学生的论文进行了点评,提出守真、守正和守成的箴言。黄书光老师指出需跳出文章反思自己的研究主题、视角、方法等是否合理,研究要深入细致,反复推敲。朱益明老师在关键词的概念使用、选题视角的合理性上提出了看法。王保星老师对标题的拟定和工具的选取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最后,教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王保星老师宣布了获奖名单并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首先他对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论文答辩同学从选题到提交论文再到答辩过程中的积极表现表示肯定。他还特别感谢了莅临本次论坛现场的嘉宾老师,特殊时期老师们不遗余力的支持教育学系的学生活动,体现了老师们对学生学术培养的重视。老师们所提出的专业性的指导意见,为同学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他希望,今后此类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多多开展,教育学系学术共同体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