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教育学系举行以“非暴力沟通的伦理意义”为主题的教育伦理学沙龙活动

发布日期: 2017-04-20   作者:  浏览次数: 288

2017419日下午13:3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在中北校区文科大楼906会议室举行了教育伦理学沙龙活动。此次活动是教育伦理学系列学术沙龙的第二讲,由鞠玉翠老师作主报告,报告主题是《非暴力沟通的伦理意义》。参与此次沙龙活动的有卜玉华、程亮、王占魁、王丽佳等老师,以及20多位硕博士研究生。沙龙活动由王占魁老师主持。

鞠玉翠老师首先解释了把主题定为“非暴力沟通的伦理意义”是受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的《非暴力沟通》一书的触动。接着鞠老师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由来,一是受圣雄甘地的影响,二是源于作者儿时的观察与思考。然后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其次是非暴力沟通的运用,它适用于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亲密关系、家庭、学校、组织机构等等。鞠老师分三种主要的情况详细说明了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即如何分别与我们的内在沟通,与他人、特别是行为与我们的价值观不协调的人沟通,以及改变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结构。接着鞠老师从完善论、义务论、结果论三个方面谈论了非暴力沟通的伦理意义,还将非暴力沟通与哈贝马斯的沟通的有效性要求和理想话语情境做了比较,最后对非暴力沟通的局限做了一些说明。

报告结束后王占魁老师作了总结陈述,他说到,鞠老师对非暴力沟通的相关伦理讨论加强了我们对暴力、沟通相关问题的认识,让我们对“暴力”的理解不再停留于日常生活中狭义的暴力,而是着眼于更大的人类关怀和关切。同时,王老师还认为非暴力问题非常前沿,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思考学校和师生关系。此外,鞠老师的报告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操作性建议,指引我们化解矛盾,解决冲突。

对于沙龙活动中鞠老师提出的具体情境,卜老师、王老师、程老师都分别对其中深有感触及有质疑的地方做了讨论,同学们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活动结束后还有同学留下与鞠老师做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