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樱吹清明柳拂风,学子寻春半出城

发布日期: 2017-04-10   作者:  浏览次数: 407

201748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在班委的带领下,分组前往蔡元培故居和鲁迅故居,开启了“沪游记——上海教育文化之旅”的第一站。“沪游记——上海教育文化之旅”是教育学系2016级硕士班的班级特色活动,旨在通过体验式学习,以游学的形式,走近教育家。

上午9:30,“元培先生”小分队和“迅哥儿”小分队分别抵达了位于静安区华山路30316号的蔡元培故居陈列室以及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29号的鲁迅故居,开展游学参观。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纪念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故居是一幢三层高的英式花园洋房,宅门及其两侧的木质编篱依旧保留了中式风格,踏入墨绿色的街门,看到的是阳光透过树叶细碎地洒在青瓦与假山石上,花园里藏不住的绿意让人恍如置身于另一方天地中。


进入房门,迎面而来的是先生求学历程的展示。先生6岁入私塾学习,25岁中进士。后因清政府甲午战败,先生开始广泛涉猎西学,提倡新学。1901年,蔡元培先生发表了他最早关于教育的著作《学堂教科论》。1904年,先生在上海组织建立光复会,光复会于次年并入同盟会。虽一介文人,却不同于传统的清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与志同道合者一起以救亡图存为个人使命,心怀国家大义。

元培先生”小分队经过一个转角,又来到另一处房间。墙上竖挂着褐棕木板,上面写着“近代民族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奠基人”。1907年,先生赴德莱比锡大学留学。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先生立即取道回国,主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大学令》和《中学令》的修订。1912年,先生辞去教育部总长一职之后,携带家眷前往法国游学。参观过程中,大家都被先生志向救国、求知求真的抱负深深吸引。

从刻苦攻读到教育救国,先生一生致力于近代民族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为民族革命的胜利与民族自由的达成而奋斗。在此次参观中,小分队的同学们更近距离地接触了蔡元培先生,不时地对先生为民族教育和民族复兴所做的贡献表示赞叹,先生的爱国心、民族魂、教育梦深深地震撼了小分队的同学们。

蔡元培先生逝世已70余年,时代日新月异,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我们已经走出了近代的风雨飘摇。作为华师大教育学系的研究生,我们应学习蔡元培先生的家国情怀,学习先生对教育的坚守,致力于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承担起新时代教育学人的应有使命。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纪念鲁迅先生

鲁迅故居是一栋三层红砖楼房,故居还原了鲁迅先生居住时的情景,屋内陈列着他生前用过的写作用具、生活用品等。

鲁迅故居虽然不大,但感觉却很温馨。屋前几个小花圃,种着几棵小树和几盆小花。底层前间是客厅,放有书橱和鲁迅好友瞿秋白留赠的书桌,书橱上面挂着日本朋友送他的油画,靠门放着海婴曾经用过的玩具橱和小板凳。内间是餐室,放着西式衣帽架。

二楼的前间是鲁迅先生的卧室兼书斋。窗边璧上的日历维持着原状:民国25年(1936年)1019日。镜台上的闹钟指针停在凌晨525分,是鲁迅先生逝世的时间。三楼前台有阳台,这里是鲁迅先生与许广平之子周海婴和保姆的卧室,除一张床外,其他陈设更为简单。后间的客房放着简单的卧具、桌椅和书橱,在这里鲁迅曾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

参观完故居,沿着田爱路,大约10分钟,我们到了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陈列着许多鲁迅先生家人的照片、鲁迅先生的著作、与其夫人通讯的稿件副本等,还播放着许多影片,让我们更加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先生的情怀和抱负,所见所闻深深地触动了我们每个人。




撰稿:钟  程、徐冰清

李茂菊、阴崔雪

摄影:熊芹菁、董梦飞

张  婷

编辑:刘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