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本求实,砥砺前行 ——记教育学系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经验交流会

发布日期: 2017-11-29   作者:  浏览次数: 265

20171124日,教育学系一年一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经验交流会在文科大楼913室召开。交流会由教育学系研究生会主办,邀请了今年荣获国家奖学金的田贤鹏、程建坤、赵冬冬、吕珂漪及张萌五位同学做学术研究、论文发表等方面的经验交流,教育学系多名研究生参加交流会。

未能出席交流会的程建坤同学通过文字与同学们分享了学术研究过程的经验体会,主要包括写作问题与期刊信息及投稿问题。关于写作,程建坤同学提出“多读”“多写”的建议。“多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对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读书方法上,结合摘抄原文与心得记录在知识积累阶段亦有其益处。“多写”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找准能激发自身兴趣点的问题,逐步提升写作能力。关于期刊信息及投稿,程建坤同学建议充分利用图书馆期刊室及网络资源了解期刊信息,在投稿中注意排版规范及期刊风格。

接下来,四位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自我介绍后,分别就同学们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经验交流。面对“如何申请到国家奖学金”这一问题,赵冬冬同学分享了申请国家奖学金的客观条件与学术研究应持的主观态度。评选国家奖学金的关键在于论文的发表,并建议同学们重视课程作业。同时,赵同学引用瞿葆奎老先生的两句话“高山喜静默,小溪爱喧嚷”、“屁股要与板凳结盟”,告诫同学们在关注论文发表数量时更应注重沉心做学问,不可浮躁。

田贤鹏同学指出,国家奖学金只是别人看到的结果,论文的发表受审稿人的主观判断、刊物风格等因素影响,而学术研究要注重积累的过程,从论著阅读到深入思考,再到与他人交流、论文发表的过程要注重培养自身判断力,不断总结与进步。张萌同学指出,国家奖学金不应是学术研究的目标,只是成果累积后得到的附加奖励。吕珂漪同学向同学们介绍其发表的论文为课程作业,写作出发点是考虑“谁会去阅读我这篇文章”“谁看了能有收获”,论文刊发及获得国家奖学金并不是最初目的。

针对“如何规划研究生的生活”,四位同学结合自身经验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赵冬冬同学在时间规划和学习方法上分别给出建议,研究生一年级以上课为主,多下功夫完成课程作业,二年级上学期及之前完成论文写作,通过大量阅读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完成前期积累,坚持写作,乐于分享并倾听意见。田贤鹏同学对此表示赞同,提出乐于分享乃充分自信的表现,并在分享中寻找“同道中人”,即能与自己平等对话的人。

张萌同学认为要准确把握个人发展目标,是选择工作或深造,并进一步思考是留沪工作或离沪工作、国内深造或国外深造,根据不同目标采取不同行动。针对发展目标,赵冬冬同学进行了补充,提出如果暂时没有具体目标,只需将眼前每一步走好,找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不需要过分陷于迷茫的状态,结果自然水到渠成。吕珂漪同学还分享了参与国外会议的心得体会并鼓励同学们多途径丰富自己的学术生活。

在经验交流的过程中,四位同学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量化研究如何对数据作出合理解释”、“如何完成文献综述”、“对教育学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有何建议”等其他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最后,杨玚同学为本次经验交流会进行总结,对四位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表示感谢,对同学们表达了祝福与期望。

本次经验交流会气氛活跃,互动热烈,同学们都表示获益匪浅。希望同学们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能够如瞿葆奎先生所言:“以‘有涯’追‘无涯’,以‘严谨’求‘真知’。”

文 罗文

图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