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13:30,教育学系《教育学前沿研究》课程第七期讲座在中北校区文科大楼1013室开讲。本课程以讲座报告的形式邀请教育学领域相关学者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期嘉宾是杜成宪教授,教育学系系主任黄忠敬教授主持了报告。
杜老师的讲座基于他和学生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探讨的是1979-2015年出版的中国教育史教材所选入的古代教育人物,并分析了古代教育家群体的形成。杜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教材数量、选材标准、选入古代教育人物的数量与频次等。57种教材总共收入古代教育人物91人,其中孔子是唯一一位被所有教材都收入的人物,其下依次为孟子、荀子、董仲舒和朱熹。
根据统计结果,杜老师认为,收入人物总数相当分散,而一些人物的被选频次却又相当集中,说明教材编写者对“什么样的教育人物最应当被写入教育史?”这一问题,有相当高的共识度。此外,大部分教材编写者持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教育史观,老子、庄子是两位被严重低估的人物。
针对古代教育家群体的形成,杜老师表示,核心群体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基本确定下来。而毛礼锐等著的《中国古代教育史》(1979)则提出了一个古代教育人物的基本群体。时至今日,几代中国教育史研究者还在不断改造和完善古代教育人物的基本群体乃至核心群体。
讲座最后,杜老师提出,关于中国教育史教材中教育人物的收入应该遵循代表性、专业性、平衡性等规则。而对收入古代教育人物基本范围的划定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