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何谓“教育”——“教育”概念演变的轨迹

发布日期: 2017-02-27   作者:  浏览次数: 363

 224日下午13:30,教育学系《教育学前沿研究》课程第二期讲座在中北校区文科大楼913室开讲。本课程以讲座报告的形式邀请教育学领域相关学者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期嘉宾是陈桂生老师,教育学系120余名师生,以及参与教育学部2017级佛年班先修课程的16位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系主任黄忠敬老师主持了报告。

讲座从“教育是什么?”这一话题展开,陈老师表示,相比于其他学科,从“是什么”到“怎么做”的学科发展路径,教育学科首先回答的是“怎样做”的问题,即走向了实践的道路,而对“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不够。为更好地认识这一问题,陈老师在梳理古代“教”、“育”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指出教育的本义在于使人为善,而这一本义在当下社会又增添了新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本义也发生了转变,衍生出了第二义“独立而完善的人格”、第三义“社会性的独立而完善是人格”等含义。伴随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表现个性也成为教育内涵的应有之义。对此,陈老师引用《论语》讲解了几则小故事,加深了大家对教育本义转变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学习和研究教育问题的基础,理解和阐述“何谓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陈老师从教育本义入手,探究文化、社会发展下的教育本义的转变,为我们梳理了一条有关教育内涵发展的历史脉络,使大家对这一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