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一年一度的教育学系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经验交流会在文科大楼906室召开。交流会由教育学系研究生会主办,邀请了董轩老师以及今年荣获国家奖学金的张静静、童星、闻凌晨、罗时燕四位同学做学术研究、论文发表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吸引了一众研究生参与。
首先,会议主持人徐冰清同学对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随后,董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我系今年国家奖学金的评选情况。今年参评人员竞争激烈,能够获奖的同学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同时,今年学校对国家奖学金评选的细则进行了调整,董老师建议同学们对新的细则多做了解,早做准备,期待明年系里的同学能够继续取得好的成绩。
接下来,四位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与同学们进行了经验分享。张静静博士向同学们提出了“阅读、思考、写作和行动要四位一体”的建议。“阅读”一是要读好书,如基础性、中国古代经典的著作;二是要读好文献,养成每周阅读学刊杂志、英文文献的习惯,对核心文献进行深入研读,包括其中的参考文献部分。“思考”是要不断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还可以在实践中观察问题进行思考。“写作”是思考加深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的一种锻炼。起笔时不一定要深思熟虑,有想法就可以记录下来,为以后的创作进行积累。“行动”则要抓住教育实践中的机会,不断地倾听、观察、描述与记录,形成自己的田野日记。
童星博士分享了自己对量化研究方法的感悟。量化不只是关注于统计软件,理解统计背后的原理才会懂得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软件技术。至于,学习量化研究的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网络的资源,如选修或旁听其他社会科学专业的量化研究方法课,或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进行量化研究,理论的建构、前人研究的综述以及问题假设的提出比花哨的方法更重要。
闻凌晨同学从“问题的来源”、“学习的渠道”和“个人的修炼”与同学们分享了他“身边人的事情”。闻同学表示,研究问题的来源有很多,如课程作业、导师布置的任务、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等,大家平时可以多问多想。同时,从老师们对自己文章的反馈和指导中吸取教训,从阅读优秀文献的时候多做揣摩与模仿,与学友交流等都是学习的渠道。然而,想要学有所成还得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进行研究,就如瞿葆奎先生说的“屁股要与板凳结盟”。
罗时燕同学建议大家阅读一些教育学之外的文章,如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和心理科学等。这些学科的研究可以帮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能力。此外,报纸也是一种不错的阅读材料,其标题的写法尤其值得借鉴。罗同学还强调,学术没有捷径,模仿也好、创作也好都是需要时间的。不过在选择模仿对象的时候要选一流的并符合自己胃口的,然后慢慢学习这些文章的标题、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
最后,董老师和四位获奖同学针对大家提出的“期刊论文的投稿方式”、“论文写作学习的途径”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投稿上,要针对期刊的特点投稿,可以尝试先投自己熟悉的期刊;也可以尝试将自己的文章的主题与想投的期刊过往几年的文章相比较,如果自己的主题在往年都没有出现过,那么投这一期刊的风险就会比较大。投稿后被拒稿是很常见的事,要学会从拒稿中吸取经验,认真修改,之后再尝试。此外,日常的积累是学习写作的一个有效方式。每天看一点、写一点,日积月累总会有收获的。
通过这次经验交流会,同学们都表示受益良多。祝愿同学们在学术的道路上,能够享受不断前行的过程,学有所成。
撰稿:杨玚
摄影:杨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