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老师主编《“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基本理论研究”丛书》

发布日期: 2016-12-11   作者:  浏览次数: 760

叶澜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21


教育应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价值,教育是点化人之生命发展的重要“实践”。叶澜教授领衔开创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让我们认识教育实践对于学生、教师的生命发展价值,重新认识理论与实践丰富、复杂的关系,体悟教育研究之实践本身的变革,对于研究者的生命发展价值。《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叶澜教授20年“新基础教育”研究、30余年教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集成之作。



卜玉华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1


《事理意蕴: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理据之问》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研究的基本理据问题。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空间性。西方古代教育研究主要在经验与理性的分野 上思考教育;近代教育研究主要依据市民社会对平等、自由的追求,自然科学对日常经验的超越,以及社会实践的分化等展开思索。我们在探索中国当代教育实践改 革的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径中发现,教育研究的内在品性应当是一种事理研究,它要求研究者追问教育的价值理据、思想方法论、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关系,以及教 育学的学科性质等问题。教育研究只有着眼于教育事理,才能真正沟通价值与事实、目的与工具、理论与实践,并还原教育学的学科自主性。



李政涛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1


教育学回归原点的思考,富有中国特质的教育学派基本理论丛书之一。 《交互生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之力》基于作者十余年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积累而成。在参阅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尝试在与实践哲学、教育学国内外同行的多 重对话过程中,基于“转化逻辑”和“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交互生成”等核心概念与核心问题,以“生命实践”的方式,实现多种“思路转换”,如把之于“理论与 实践”的经典“政治(学)分析”、“伦理(学)分析”转换为“教育(学)分析”,提出并回答:教育学可以通过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能够为“理论与 实践”这一公共问题,作出什么样的只有教育学才能作出的贡献?全书内容丰厚充实,为“教育理论与实践”这一“老问题”开出了诸多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向。



徐冬青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1


作者在《教育基础:社会发展的教育学求索》一书中,提出了教育学原理建构的核心概念应该从“教育的社会基础”向“社会的教育基础”转换这一具有原创意义的基本理论命题,借助于若干政策主题的聚焦分析,作者构建了一个分析和透视社会教育基础的结构框架,对若干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教育基础的自主性、均衡性、发展性、公平性等特征。书中集中从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角度对“社会的教育基础”这一命题的重大理论改造意义进行了阐述,指出未来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必须依托“社会的教育基础”为关键载体进行探索,拓展理论辐射的空间。该书结合“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实践探索,对什么样的教育学能够触动“社会的教育基础”这样一个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袁德润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1


教育学回归原点的思考,富有中国特质的教育学派基本理论丛书之一。 《文化传统:“生命·实践”教育学命脉之系》通过宏观的文化传承和微观的日常生活,阐释中国文化传统的延传理路,聚焦于文化传统在“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发展与实践变革中的具体呈现方式,阐释“生命·实践”教育学生成逻辑中的中国文化传统因素,剖解“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中国实践、中国问题,论证“生命·实践”教育学实践变革所形成的中国经验的独特性与合理性。



彭正梅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41


德国教育学和美国教育学代表了西方教育学的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前者强调教化,后者强调经验的不断改造。“教化传统”强调以知识为中介的、人与世界的异化与复归的无穷辩证,指向人的内在完善;“经验不断改造的传统”则关注经验的开放性及其社会可能性,强调教育对社会的改造。就学校教育而言,前者强调指向某种社会共识的教学论,后者强调指向动态及多元的课程论,前者与人文主义传统关系密切,后者与心理学和社会科学关联较深。



孙元涛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1


教育学回归原点的思考,富有中国特质的教育学派基本理论丛书之一。 当前,学术原创力的匮乏、个体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同行甚至社会公众对学术、学者公信力的怀疑,从而演变成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知识信任与思想力量的整体弱化。一个反映社会普遍性“困扰”的问题,一定有其体制性根源。但是,从每一个从业个体的角度而言,仅仅以体制决定论来为所属学科或自己的学术研究做辩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性而真诚地反思自己的学术立场与生命实践。



刘良华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31


《西方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视角之思》重点关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式的“三论”哲人。这类哲人的思考往往始于“知识哲学”,建构“政治哲学”,最后指向“教育哲学”。知识哲学提供思考世界的方法论;政治哲学关注“什么是美好生活”;教育哲学则回应“如何实现美好生活”。他们对教育的关注源自教育能够造就“新政制”所需的“新民”。



周志平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1


教育学回归原点的思考,富有中国特质的教育学派基本理论丛书之一。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产生及发展具有其特殊性。中国教育学学科发展始终与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本书通过对中西方社会形态和学术思想形态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外教育思想发展演变历程的差异。进而从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教育实践转型与教育学学科转型的相互交织、关联互动中,对近代以来中国从移植、引进国外教育学到逐步构建中国教育学的过程进行了探究。全书始终贯穿着社会实践与学术思想、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的关系分析,探讨了当代中国教育学随着社会转型、学术转型与教育实践转型而转型创生的过程机制,并以“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创生为例,提出当代中国教育学转型创生的思考。



伍红林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1


《学派建设:教育学内发展路径之探》以教育学学科的“学派建设”为核心,分别选取了国外与国内最具典型性的教育学派进行了探究,试图借此揭示出教育学学派发展的内在理路及其特殊性,并基于这样的参照系进一步观照当代中国教育学在学派建设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从而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



庞庆举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1


教育学回归原点的思考,富有中国特质的教育学派基本理论丛书之一。 《人性问题:“生命·实践”教育学人学之基》从学科元研究层面、以史论实相结合的写法,系统探讨教育学人性问题及其与理论体系的基因式生发关系。作者首先在诸人文社会学科的人性命题和教育经典的人性之基的视域中,汇聚出教育学人性问题探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何以如是以及尚可如何。



张永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1


教育学回归原点的思考,富有中国特质的教育学派基本理论丛书之一。 美不远人:一方面,美是人的一种特殊能力或情感;另一方面,生活中无处不有审美的资源。生活美学意在探讨美与(教育)生活的有机联系,并从这种联系出发,从事审美能力建设。本书参照生活美学的已有理论与实践,探寻“生命·实践”教育美学的特质与向度,着力于探析“生命·实践”教育美学实践形态的创造和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