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六位教师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发布日期: 2020-04-01   作者:  浏览次数: 897

近日,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拟奖励成果名单公布。本次共有1537 项申报成果拟获此奖项,其中著作论文奖1236项、咨询服务报告奖79项、普及读物奖20项、青年成果奖202项。

热烈祝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叶澜、黄书光、李政涛、袁振国、范国睿、程亮六位老师获奖!


著作论文奖

一等奖:《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

作者:叶澜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创并主持“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吗?这个“赫尔巴特难题”是所有教育学人最希望得到正面回答的问题,也是教育从业人员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关心的问题,因为它关乎圈内人的社会地位、入业门槛和待遇高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在20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和30余年教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专著《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全书由“导论”和“上/下编”共五章组成,上下两编分别集中回答了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两大基本问题:元研究层面的“教育学是什么”和基本理论层面的“教育是什么”。在此意义上,本书不仅是叶澜教授的学术大成之作,且可称是面向世界、发出当代中国教育学声音的非专享的代表之作。



二等奖:《变迁与转型: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

作者:黄书光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本书采用多学科的比较研究视角,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注重吸收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民俗学、传播学、文化学、哲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进行综合性的多维理论审视。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将传统教化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和中外文化撞击融通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深度辨析,旨在对传统教化的近代变革走向、发展特征、转型动力、经验教训等方面进行深刻反思,以期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教育和“以德治国”的文化战略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二等奖:《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与图像转向——兼论视频图像时代的教育理论生产》

作者:李政涛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


已有视频图像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角和路径,即将视频作为教育教学媒介,作为课堂互动的研究工具和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之于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解,习惯性地停留于“媒介”“工具""应用”“方法”和“手段”等层面上,低估了教育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论创生价值及其对于教育理论生产的独特价值。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图像转向”,意味着“视频图像”从“工具取向”转向“理论取向”;教育学理解方式、研究方式、创制方式,将从“通过视频与图像分析”转向“视频与图像层面上的分析”;教育学表达方式、修辞方式或写作方式,将从基于文字语言的表达,转向基于文字语言、视频图像语言交融式的表达。 


二等奖:《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

作者: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统分析了实证研究的历史,清晰界定了实证研究的涵义和要素,阐明了实证研究对于教育学走向科学的深刻意义。文章第一次鲜明提出,实证研究首先是一种精神,一种研究规则,一套方法体系,是精神、规则和方法的有机结合;深入分析了实证研究对于自然科学和包括教育科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的普遍适用性,强调了量化之于实证研究的特别重要作用,并对教育学界普遍存在的对于实证研究的若干误解给予了简明扼要的回答和澄清。文章讨论的是教育研究的范式问题,蕴含的是对教育学命运和走向的思考。


咨询服务报告奖

二等奖:《加强和促进我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作者:范国睿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


青年成果奖

《教育的道德基础——教育伦理学引论》

作者:程亮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导论性的著作,本书详细考辨了教育伦理学概念的缘起,各种流变,对教育伦理的道德基础和理论范畴进行了细致缜密的论说界定,并结合典型案例对与教育伦理紧密相关的“自由”“平等”“正义”“民主”等教育哲学概念与教育伦理的关系及位置做了阐释分析。本书可为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以及专业研究者从伦理的角度审视教育问题提供基本的框架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