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 2016-11-17   作者:  浏览次数: 467

一、培养目标

培养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较为扎实的教育学学术功底、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注重奠定硕士生的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硕士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对现代教育科学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

毕业生应具有独立从事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原理及相关专业教学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注重培养从事各类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各类专业人员(含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社会工作,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人中、校外教育机构同类工作员等)的良好职业精神。包括爱孩子,热爱少先队工作。干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对党的事业、对少年儿童、对民族未来的发展的责任心。

本专业除对硕士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之外,还注重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要求硕士毕业生能够熟练运用电脑和其他电化教学手段,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培养方式与修读年限

(一)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教育科研能力强的研究生,可允许其申请提前毕业,将培养年限缩短为2年。

(二)培养方式

实现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前三个学期完成课程理论学习。

三、主要研究方向

   1.中国特色的少年儿童组织研究;

   2.少年儿童思想意识发展特点与教育研究;

   3.少年儿童思想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研究;

   4.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领导与管理研究;

   5.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历史与国际比较研究。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1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学位基础课至少应修满9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应修满5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至少应修满6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至少应修2学分。实践性教学至少应修2学分。

(二)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位公共课(必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学分

外国语

4学分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

/

公共选修课

2学分

学位基础课(必修)

教育原理

3学分

教育论著选读

3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

3学分

学位专业课(必修)

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基本理论

3学分

儿童发展理论

3学分

专业外语

1学分

选修1
教育学科理论

教育哲学

2学分

教育社会学

2学分

教育伦理学

2学分

政治哲学与教育

2学分

德育原理

2学分

公民教育哲学

2学分

选修2
教育工作实务

少先队管理学

2学分

少先队活动研究

2学分

少先队组织建设

2学分

班级建设与班主任发展研究

2学分

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研究

2学分

当代校外教育论

2学分

选修3
专题研究

少年儿童发展指导

2学分

儿童教育的文化资源研究

2学分

选修4
历史与国际比较

中国儿童教育发展史

2学分

外国儿童教育发展史

2学分

专题报告

含少先队工作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少年儿童组织与教育的基本经验、中国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的案例评析等。

2学分

实践性教学

含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社会调查主要在暑期进行。

2学分

*:“公共选修课I”指“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五、培养和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科研成果要求

鼓励硕士研究生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但对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不作统一要求。

(二)中期考核

1.年度考核

第一年主要是学术基本功的养成,硕士研究生第二学期末提交年度考核报告,约500010000字。内容可以读书报告、文献综述或研究报告等。

2.中期考核

时间: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四学期末,研究生院和各培养单位需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依据具体的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考核办法,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进行考核。

考核内容:课程成绩审核、教学或科研能力审核、社会实践能力、开题报告审核与政治思想品德审核,政治思想品德考核,以导师与辅导员的共同评价为准。开提报告审核,以开题报告论证小组的评价为准。

考核程序:教研室为基本考核小组(成员包括导师、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系党政考核小组——报送学院与研究生院备案。

建立评价、选拔、修正与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经全面考核合格的研究生,进入撰写学位(博士或硕士)论文阶段;选拔机制:选拔政治思想品德优秀、学业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的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或提前毕业;修正机制:经全面考核未全部合格的硕士研究生,例如开题报告未获通过、科研能力一般、专业课程(基础课、选修课)中有一门经补考不及格,予以延期毕业或推迟撰写学位论文;淘汰机制:经全面考核较差者,例如,政治思想品德不良、学业成绩较差、明显缺乏科研能力者,建议予以肄业。

(三)学位论文要求

1.开题报告的要素。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要素:阐明选题理由;清楚地表达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部分比较系统、清晰地介绍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动态;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本课题的研究阶段与工作计划;本课题的创新点或宜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难点、疑点和存在问题等;主要参考资料。

2.开题报告的审查与论证。指导教师会同3-5名相关研究领域的教师,对开题报告进行审查和论证,分析、评估学位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凡有如下情况之一者,必须重新开题:选题没有价值或几乎没有价值;简单重复前人已作过的研究,没有新意或几乎没有新意;研究设计简陋粗糙,或存在严重缺陷,或不可行。

3.学位论文答辩资格。无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记录,通过政治审查;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未发现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和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未发现发表有严重错误的文章和严重歪曲原作的译作;论文事先通过同行评议。

4.学位论文内容要求。选题有理论意义和/或实践意义;研究主题明确、具体,所要解决的问题意识强;熟悉与论文有关的学术背景,了解与论文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明确前人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留下哪些问题。论文没有遗漏重要文献;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能对问题作完整和系统的论述;能反映作者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系统的专门知识;有新见解或发现。

5.论文规范性要求。尊重他人成果,严肃对待文献;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语言精练,关键词得当;摘要与正文相符、并能突出论文的新见解或创新性成果;语言符合现代汉语规范,无严重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等控制在万分之五以内(按照排版篇幅计算)。

六、基本文献阅读书目

  1. 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华生.儿童研究简史.林崇德,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R.凯根.发展的自我.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 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 玛丽亚·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马荣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 菲利普·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沈坚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朱佩荣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0. 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1. 卢梭.爱弥儿 论教育(上、下卷).李平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 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侯晶晶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3.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 M.M.Murrphy.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周玲,张学文,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5. Thomas J. Zirpoli.学生行为管理——教师应用指南(第四版).张丹丹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6. 斯普林格.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贾晨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 古特曼.民主教育.杨伟清,译.译林出版社,2010

  18. 斯特赖克、索尔蒂斯.教学伦理.洪成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9. 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0. 阿普尔.教育能够改变社会吗?王占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1. 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2. 李家成、王晓丽、李晓文.“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工作变革指导纲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3. 卜玉华.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4. 吴遵民.当代校外教育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5. 李晓文.青少年发展研究与学校文化生态建设.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6. 赵国强.少先队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7. 王占魁.价值选择与教育政治——阿普尔批判教育研究的实践逻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8. Anita Schorsch. Images of Childhood : An Illustrated Social History, A Main Street Press  Book ,1979.

  29. Philip Aries . Centuries of Childhood : An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Alfred A. Knopf ,1962.

  30. David Perkins. Making Learning Whole: How Seven Principles of Teaching can Transform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9.

  31. John D. Bransford, Ann L. Brown, and Rodney R. Cocking.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0.

  32. OECD. PISA 2012 Results: 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 OECD Publishing, 2013.

  33. Philip Jackson. Life in Classroom.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0.

  34. Philip Jackson, Robert Boostrom & David Hansen. The Moral Life of Schools.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3.

  35. Kroger,J.Identity in Adolencence:The Balance and Other.3rd.London and New York:Random House.1986.

  36. Eamonn CallanCreating CitizensPolitical Education and Liberal Democra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37. Chris Higgins, The Good Life of Teaching. Wiley-Blackwell,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