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 2016-11-16   作者:  浏览次数: 1837
一、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和方法论精髓,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国外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最新成果,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探索性实践,能胜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以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教育基本理论

2.教育哲学

3.教育人类学

4.教育社会学

5.教育伦理学

6.基础教育改革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与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以学科群为单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指向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与学位专业课(必修)课程的学分之和不少于5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15学分。

导师可根据专业培养需求和博士研究生已修读课程的情况,要求博士研究生补修一些先修课程。

(二)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中英文名称

学分

学位公共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World

2

外国语

Foreign Language

4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

Discipline and Ethics in Academic Research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in Marxist Classics

1

学位基础课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Studies on th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3

学位专业课(必修/选修)


教育名著研读

Selected Readings of Education Works

2

教育研究方法论

Methodology of Education Research

2

教育社会学研究专题

 Topics in Educational

Sociology

2

教育人类学研究专题

Topics in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2

教育伦理学研究专题

Topics in Educational Ethics

2

理解教育理论研究

Theory of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2

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Contemporary School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2

学校变革与发展研究

Schoo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2

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

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

五、科研成果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SCIA&HCI收录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2.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文科一级学科权威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3.本人为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CSSCI收录期刊(含扩展版)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科研成果达到规定要求后,方能提出学位申请。

六、学业考核

(一)年度报告。每学年末,博士研究生向导师及指导小组汇报一年来的学习与科研进展,院系、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二)资格考试。硕博连读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一般是第三学期末第四学期初,进行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

(三)开题报告审核。博士研究生第一学年需要修满规定课程学分,需完成学位论文开题工作。院系和研究生院在第三学期初进行考核。

(四)答辩资格审核。秋季毕业生须在每年410日前,春季毕业生须在每年1031日前进行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资格审核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及学分的审核、科研成果的审核、学术活动参加情况的审核等

(五)淘汰机制:经全面考核较差者,例如,政治思想品德不良、学业成绩较差、明显缺乏科研能力者,建议予以肄业。

七、学位论文要求

(一)开题报告的要素。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要素:(1)阐明选题理由。(2)清楚地表达选题的目的和意义。(3)文献综述部分比较系统、清晰地介绍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动态。(4)本课题的研究设计。(5)本课题的研究阶段与工作计划。(6)本课题的创新点或宜解决的关键问题。(7)本课题的研究内容。(8)本课题的研究难点、疑点和存在问题等。(9)主要参考资料。

(二)开题报告的审查与论证。指导教师会同3-5名相关研究领域的教师,对开题报告进行审查和论证,分析、评估学位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凡有如下情况之一者,必须重新开题。(1)选题没有价值或几乎没有价值。(2)简单重复前人已作过的研究,没有新意或几乎没有新意。(3)研究设计简陋粗糙,或存在严重缺陷,或不可行。

(三)学位论文答辩资格。(1)无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记录,通过政治审查。(2)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3)未发现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和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4)未发现发表有严重错误的文章和严重歪曲原作的译作。(5)论文事先通过同行评议。

(四)学位论文内容要求。(1)选题有理论意义和/或实践意义。(2)研究主题明确、具体,所要解决的问题意识强。(3)熟悉与论文有关的学术背景,了解与论文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明确前人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留下哪些问题。论文没有遗漏重要文献。(4)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能对问题作完整和系统的论述。(5)博士论文能反映作者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6)博士论文有创新性成果。

(五)学术规范。(1)尊重他人成果,严肃对待文献。(2)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3)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4)语言精练,关键词得当。(5)摘要与正文相符、并能突出论文的新见解或创新性成果。(6)语言符合现代汉语规范,无严重病句。(7)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等控制在万分之五以内(按照排版篇幅计算)。

(六)论文预答辩。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博士研究生必须通过院系组织的论文预答辩。院系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听取申请人全面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提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位论文的意见和建议,并确定申请人可否如期参加答辩。

八、基本文献阅读书目(其中标示“★”者为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考核书目)

  1. 论语. [M].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局.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杜威.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 []大河内一男等. 曲程等译.教育学的理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 []涂尔干. 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 []约翰·怀特. 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7. []布列钦卡.胡劲松译.教育知识的哲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雅斯贝尔斯.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 北京:三联书店,1999

  9. 叶澜. 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0. 张人杰.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9.

  1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2.  [瑞士]赫梅尔. 王静等译.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R].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13.  [古希腊]柏拉图. 理想国[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14.  []赫尔巴特. 李其龙译.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5.  []O.F.博尔诺夫. 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9.

  16.  []布鲁纳. 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 上海: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17.  []鲍里斯. 李锦旭译.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M]. 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9.

  18.  []阿普尔. 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9.  []泰勒. 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0.  []维尔斯曼. 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1.  [] 乔伊斯P.高尔,M. D.高尔,沃尔特R.. 博格. 屈书杰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2.  [] 劳伦斯纽曼. 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3.  []艾尔巴比. 邱泽奇编译. 社会研究方法(第8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24.  []布莱克利奇杭特. 李锦旭译.教育社会学理论[M]. 台湾: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7.

  25.  []朗格朗. 周南照等译.终身教育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26.  []埃德加莫兰. 陈一壮译.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7.  []苏霍姆林斯基. 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8.  []马卡连柯. 吴式颖等译.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9.  []新井郁男. 学习社会论[M]. 日本第一法规出版社,1984.

  30.  [巴西]弗莱雷. 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1. 麦克F.D. 谢维和,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

  32.  []迈克·富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续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3.  []迈克·富兰.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4.  []迈克·富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5. 瞿葆奎,沈剑平.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6.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7. 孟宪承等编. 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38.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9. 张焕庭编译. 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0.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1.  Ornstein & D. U. Levin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4th edition[M], 1989.

  42.  Brubacher,J.S. A History of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M].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66.

  43.  Kohlberg,L.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C]. Vol. 1: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Stages and the Idea of Justice, 1981; Vol. 2: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 Nature and Validity of Moral Stages, 1984; Vol. 3: Education and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Stages and Practice, 1986.

  44.  Peters,R.S. Ethics and Education[M]. LondonAllen and Unwin,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