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光出版著作《冲突与融合: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

发布日期: 2008-03-03   作者:  浏览次数: 12

 

《变革与创新:中国中小学德育演进的文化审视》一书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黄书光教授所著,该著作是黄书光教授主编的基础教育的传统与创新丛书之一,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于2007年12月出版。

该成果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项目,同时也是国家“985工程”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创新基地建设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成果之一。

在这套丛书的总序中,黄书光教授写道: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基础教育已走过了百年历史。百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始终在东西方文化的剧烈冲突与交融中向前迈进。这其中既有沉痛的教训,又不乏可贵的经 验。当代基础教育的理论创新不可能无中生有,而只能是植根实践基础上的历史传统之现代转化与学术再创造。为了多角度、相对系统深入地剖析中国基础教育的变 革历程、基本特点、主要症结和发展路向,本丛书将研究思路定位于面向现实和未来的史论结合的动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既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包括以外正统史学所不屑一顾的下层民间资料,尽可能地回到真实的‘历史场域’;又要求深入了解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实际,直面全球化背景下的火热生活,寻找其 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并努力就相关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和对策建议。”

本套书由如下5本著作组成:

1.《回溯与展望: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世纪转型》(卜玉华著)

2.《变革与创新:中国中小学德育演进的文化审视》(黄书光著)

3.《冲突与融合: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李彦荣著)

4.《移植与重建:中国中小学教学的话语转换》(黄忠敬等著)

5.《传统与再生:中国私立和民办中小学的本土生长》(马镛著)

以上5本著作的撰写者都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教育学博士,现在是教授或是副教授,分别来自教育史和教育学原理专业,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背景,恰好满足了本丛书研究“史论结合”的初衷。

本著作除了总序、引言、附录和后记外,还包括六章。

第一章是“20世纪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脉络梳理”,从清末中国新式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民国时期对课程新文化的探索、新中国社会主义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到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课程改革的主流取向。

第二章是“教育哲学理念与课程改革的深层文化取向”。从“中体西用”教育哲学理念与清末课程改革的文化取舍、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理念及其对民国课程改革文化 走向的驱动、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理念对建国后课程改革文化定位的影响的论述中,进行了小结“在传统与现代间回荡”。

第三章是“文化价值论争与课程改革的内在理路透析”。论述了东西文化论争与课程改革——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与课程改革——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反思,最后小结得出结论“课程改革——在妥协中前进”。

第四章是“不同学校课程设置的文化选择”。从论述了公立学校课程的文化性、近代私立学校课程的文化定位、教会学校课程设置策略到当代民办学校课程的文化内涵,最后得出小结“学校课程设置的文化主体性”。

第五章是“学校课程内容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语文课程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为例”。从中国语文课程内容的现代性为例、从文言到白话——语文课程内容的现代革 新、在斗争中前进——国语课程的巩固与发展、学习苏联与中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新的文化转向、语文课程改革的持续现代性体认,到世纪末的回声——语文课程的文 化归向,再进行小结“人文渗透——不仅是语文学科”。

第六章是“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文化思考”。主要阐述了课程知识地位演化的文化基础、在两种文化间寻求均衡、统一,到课程的文化价值追求——课程应该是对哪种文化的选择。

课程对作为教育实施的载体,因此而备受争议。面对已然来临的21世纪,全世界都在思考,课程改革应该如何定位,如何能在世界性的对现代化的狂热追求中避免 失却内在尺度,反过来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亦能保证人的自由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仅仅站在教育的角度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文化的视野、历史的长焦镜对 课程改革做一番审视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