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益萍出版著作:《在项目研究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发布日期: 2007-10-30   作者:  浏览次数: 20

 

该书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师、博士生导师霍益萍教师与周振平老师编著而成,已经由科学普及出版社于2007年9月出版。

该书为“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丛书之一,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起草阶段试点项目——“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 目”的终期成果;也为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从精英转向大众的当代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研究”的 中期成果。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牛灵江主任为本书作了题为《科教联手的丰硕成果》序言,他写道:

“在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勃兴的今天,国家实习的增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无一不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科技竞争已成为国与国 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竞争关键在人才,它不仅需要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广大公民作为基础和支撑。在 这种大趋势下,重视和强调创新,呼唤和凸显创新人才的价值,关注和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就成为政府、科技界和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要任务。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民科学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滴水石穿、涵养化育的长期任务。它既非三年五载就可以完成,又需要从小抓起,从未成年人开始。随着 义务教育的普及,未成年人主要的活动时间和地点在学校,负有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自然就成为决定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关键因素。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从以往单纯 围绕教材、教参和习题的释疑解惑转向帮助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 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和有相当难度的自我跨越。

把科技专家引进培训高中科学教师的课堂,看似简单,实非易事。科技专家需要实现从研究人员向培训师角色的转变,科学教师则要经历由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到做好 带领学生实践科技创新的导师的转变。这是两个比较大的转变,仅凭这两个群体自己的力量显然较难完成。作为二传手的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协调个方面的力 量,发挥各方的优势,建立起科技专家和科学教师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科教合作”从单纯的科学家和科学教师两者之间的合作扩大为科学界和教育界多个相关部门 和力量的整合,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运作系统建构和运作机制和探索。

一个项目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一支好的团队。“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河北大学网络中心、中 科之源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合作完成。项目由务实能干、富有培训经验、充满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霍益萍教授担任执行组长(首席专 家),来自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几十位同志参与。五年中,项目组的同志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在各实验学校和大力支持下,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很好地完成了既 定的目标和任务。

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形成了一个胜任高中教师培训的科技专家和学科教学专家团队,推动了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突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就是项目组成员对相关领域内容思考、探索和探究的结果。”

本书目录为引论《科技项目研究——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摇篮》、以及十位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们的日记,和后记组成。这十位教师是东北育才中学一级教师龚鹏、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地理教研室主任、高级教师郭迎霞、河北实验中学高级教师韩荣珍、云南省中学化学特级教师何文轶、吉林省实验中学教师李金华、广州市 执信中学一级教师卢光、河南大学附中地理高级教师薛升远、复旦大学附中科研室主任、中学地理高级教师杨世军、福建一中高级教师张群林、福州市第一中学历史 教研室组长、高级教师李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