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十二五重大项目集中举行开题研讨会

发布日期: 2012-01-10   作者:  浏览次数: 26

2011年12月 2-3日,我所十二五基地重大项目9个课题集中举行了开题研讨会。2日下午,由各课题组分别召开预备会,对课题进行深入讨论,形成开题报告。3日上午,开 题会正式开始,分了三个组,每组三个课题,第一组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中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中国特色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 生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与学生发展研究;第二组是:中国近现代基础教育变革中教育家办学的文化反思,基础教育政策监测与评估体系研究,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教 学方式的转变;第三组是:我国不同区域义务教育多路径均衡发展研究,中部地区区域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云南 为个案。3日下午,各课题全体人员一起集中研讨,三个组的组长叶澜、丁钢、杨小微分别汇报各组开题情况。

叶澜教授讲到他们组三个课题,在上次申报时就表达过研究重点,但是相互之间没有交流。这次进入三个课题的交流把重点聚焦在:“需要的突破点有哪些,已经做 到什么程度,以及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经过讨论,形成了一些共识,即第一,内在的相关性很强,第二,在理论和实践的交互促进生成和相互滋养方面 都有共同性,第三,不仅是理论思维调查别人的结果,而是研究实践创生的结果。因此,我们把最后的目标提到:理论的推进和实践的发展,每一个成员自身的发展 和成长。大家形成共识:关注自身的提高。在没有一个自身提高的背景的可研究很难有超越性的发展。关于时间节点,明年中期检查没有问题,但是离“预结题”还 有一点距离,我们把目标定在2014年,三个课题可以成套出现。中期评估是有必要的,但就预结题的必要性的问题还可以再讨论。

丁钢教授代表第二组汇报,认为他们三个课题有点跳跃,尽管都是围绕体制改革的,但是也有些不同。在昨天下午三个小组都做过认真讨论,对于以前最早的开题都 进行了比较实在的修正。三份研究都是针对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包括如何重新定义社会教育家,从政策来说,要揭示真正重要的实施过程,才能够保证一个社会的健 康发展,而且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看教育的发展。感觉到这些课题都是很艰难的,明年有什么样的中期成果不好保证。2013年开始预评估有点太仓促了,因为真正 的研究应该有一定阶段,有些是需要长线延续的。他们还希望这个研究能有后续的研究和支持。两年就要交成果太仓促了。我们希望扎扎实实做好,这些对中小学教 育的发展都有很多意义。

杨小微教授认为,他们的三个课题都有共同的关键词:均衡发展。每个课题就基本理念: 均衡、公平、公正、平等等相关概念做了探讨和界定。因为是以区域划分的,就区域做多大也有进一步辨析。梯度差异与均衡,县域差异与均衡,还有一些具体的差 异和均衡,我们达成共识:在梯度背景下的县域均衡,都有共性也有特殊性。每个梯度内有也有高端、中间和后发的问题。他们还讨论了建立三个项目的协作机制, 分开做的时候是各自研究所在地区,这样更加方便。同时要做定期交流,共同做一些事情:基线调查,就某些问卷的合作,以及对一些问题的共同探讨——除了基线 调查以外还有数据库的建设、教师流动、学校文化、教育国际化和地方教育行政体制的问题。这些是共同的问题,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做这些共同的主题,不同梯 度之间进行比较。每个项目也有一些自选动作。部分成员研究中部西部,可以借鉴已有的成果。

随后,校领导许红珍代表社科处对基地重大项目开题会及项目管理谈了一些看法。她认为教育部把全国唯一的试点放在华东师范大学,九个课题需要同时开题,这样 大规模的形式本身很创新,很多高校都希望来听来学习看看华东师范大学是怎么思考、怎么做的。因为是“改革”,所以本身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今天的开 题之后让她感觉确实从形式到内容都是非常好的。最关健的是大家准备得非常充分,而不是匆匆忙忙地开题,这对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起点。由于昨天课题 组内部都有思想的碰撞,为今天的开题打下了基础,今天的效果也非常好,大家都看到以后要怎么样做下去。

关于课题中检及预结项事,许处长讲到明年这个时候要进行一次交流,不完全是中检,而是进行再一次的汇聚,共同交流以发现一些问题,然后再一起把脉,让研究 向“精品”迈进一步。另一个时间节点是完全新的提法:“预结项”。2013年的预结项与结项不是一个概念,是为了在中间发现12个项目中有没有一部分项目 (至少50%)达到顶尖水平,是不是能够真正在我国教育学科领域有绝对的创新价值。这是预结项的目的。这其中有一个区分,试点是不搞平均的,对50%的课 题进行二次追加,另有一部分是要做结项的准备。在对二次追加的课题中也不一定搞平均化,有些是可以做5年,走向一个制高点的,有些时间不一定要那么久。制 度不是死的,我们能发现更好的制度,我们需要再改。

最后,叶澜就项目管理提出了一点看法。她建议可以不用“预结题”的称号,可以分两类可以结题的和拓展发展性的。要明确并不等于三年结题的就是差,以为三年 结题的就不行,再追加就是好的。而是要根据实际状态,不是凡事能延伸的都能延伸,还是要有申请和评审的,再选择出来。另外,文件中有一个指标,是关于得到 资助一定要得优的这个指标,有点绝对。因为有些时候不是自己不优秀,而是评审过程出现问题导致不能得优。真正有先行性的观点不一定是会有很多人赞同,而是 有很多针对性和冲突性的。质量上有价值反而是在长时间之后仍有人还记得这个研究和成果。所以我们要有耐心,环境要宽松,不以获得奖来限定。质量的提升是需 要一系列的制度来保证的,真正重视质量不是要鼓励那种表面的喧哗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