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研究所有幸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创院院长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研究员卢乃桂教授来我校作学术讲座,卢教授分别于9月18日上午9:00、9月19日上午9:00在文科大楼1107作了两场不同主题的报告,第一场关于“国际视野中的学业成就——PISA2012对教育质量与均等的启示”,由基教所所长杨小微教授主持。第二场主题是“膺服洋八股——于英文期刊发文的乐与怒”,基教所研究员黄忠敬教授主持了该场讲座。该讲座吸引了教育学系钱景舫、黄书光、王丽佳等老师以及其他系所老师参加,教科院也有很多同学慕名而来。
![]() |
PISA历来受到诸多关注,卢教授以Friedman和Loveless两位美国研究员提出的关于PISA争议开始了在华师大的第一场讲座。作为一位严谨的学者,卢教授向大家展示了PISA的研究内容、研究设计及研究结果,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揭示香港自2000年参加PISA测试以来,进行的大型课程改革之后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并以数学为例,归纳了影响学生在PISA测试中表现的因素,包括学校、学生以及家长三个层面。卢教授心系教育,关注实践。在提出香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之后,他坚定的认为华人社会课程改革取向必然是多元的、多维的,就像一个丰富多彩的彩虹世界,其中各个阶层、各种文化中的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学习机会,实现学生的能力多元,各有所长。基于他所描述的特殊需要教育的连续体,提出了面对差异的各种实践策略和应对措施。what—why—how—where之路理清了论文写作以及发表过程中的诸多关键问题。但治学中西自古有别,国人要想在国际上表达自己的声音,必须先理解和把握其中之别。卢教授诉诸源头,认为中西方在认知方面呈现多种差异,展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西之汇。
在学术国际化的潮流下,卢教授关于英文期刊的讲座正是应景之为。首先,卢教授阐释了Ernest Boyer学术的四种分类: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四者形成了学术社群共同体。研究与教学的整合要根植于学术之中,于此大学教师的工作要在求真与作育英才中求得平衡。而就英文文章的发表,卢教授首先提出了好文章的几条标准,延循
学术贵在静思,更在于交流碰撞。每场报告卢教授都留下了充足的时间与学生对话。在一个个问题中、一个个回答中,从中看到了中国教育的未来方向,也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供稿:冉华、吴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