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益萍发表论文《再谈普通高中的定位“基础+选择”》

发布日期: 2013-01-16   作者:  浏览次数: 12

中国教育报提出“高中教育定位”问题以后,各位专家发表了很多意见,为方便讨论,我想首先要把问题理清楚,即“大学预备教育”到底是什么内涵?

首先,高中教育有三种功能:基础教育、职业准备和大学预备教育。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世界的学者,大都这样提及。现在的分歧是,高中教育是到底跟大学预备 教育联系多一点,还是跟基础教育联系多一点。这是我跟谢教授意见不同的地方。即便如此,我们都没有排斥另一方面,谢教授认为高中教育是大学预备教育,没有 排斥其综合素质教育功能;我谈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或是综合素质教育,也绝没有排斥其大学预备教育功能。这是我们共同的地方。

其 次,什么是预备教育?大概有三个内涵。第一是在高中和大学当中设立一个独立的学段――预科。第二个是讲高中和大学的衔接,我同意要加强衔接的观点,但我认 为“衔接”讨论的不是高中性质问题,而是高中和大学的关系问题。第三个是指“一种为接受高等教育而需要的教育,是以接受高等教育为目的的普通教育”。我理 解,最后的表述是谢教授的本意。

第 三,是否高中生升入大学的人数多了,高中就应该是大学预备教育?我们不妨看一下,经合组织(OECD)国家199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远超过中国,当时 他们的高中是怎么定位的?法国说,高中应该培养学生成为积极的、团结的公民。日本说,高级中学是在作为普通中学基础上,广泛进行的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的中 等教育机构。1997年美国说,中学教育要为所有的学生达到富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为他们成为有责任的公民继续学习和富有产出性的就业作准备。由此可 见,高考升学率不是高中教育定性的唯一标准。尽管有的地方现在已经有70%的学生可以升入大学,但是它不能改变高中这个学段的基本性质。

既然这样,怎样为高中定性?

第一是社会的需求。“21世纪技能”最能反映我们这个社会对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这些技能当中,许多不是学术性的,却是高中必须完成的。

第二是教育的属性,20世纪末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终身教育几个最核心的观点中,第一个就是反对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强调教育的核心是为了人的发展;认为每一个学段的教育都不是终结性的,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不是单纯地为上一学段作准备的。

第三是高中的培养目标,刚才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在确定高中目标时都强调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关于高中定性问题,2000年教育部已经有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我认为这个定性是非常正确的。

第四是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本”。高中生有种种成长烦恼,这是除了学术性课程以外,高中教育必须进行指导和予以加强的。

当判断高中性质的时候,我们必须回答两个核心问题,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公民,而什么样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成为这样的公民,即便如谢教授所说,高中是一种预备教育,我想它是更广意义上为人生作预备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大学预备教育。

除了强调基础以外,我之所以要讲关注选择,原因有两个。

第一,高中在快速发展当中,尤其是2002年至2008年,高中已经从2000年的1200万人,增长到现在的2400多万人。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推进 高中发展的思路大多还是延续义务教育的推进思路,一刀切、统一化、标准化,所以才会有今天高中出现的种种怪现象。我们必须找到高中和义务教育不同的地方。

第二,《纲要》提出的高中三大任务中有一条是“高中多样化”。多样化将会对学校类型、课程结构、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提出新要求。对于学校来讲,所谓多样 化,其主要任务是提供选择,提供选择的机会、内容、时空等。而对于学生来讲,是要学会选择,即明确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现在应该怎么做。选 择在高中属于学习范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成熟的标志。

最后,我认为高中的性质应该是基础+选择。根据这一性质定位,高中的任务应该有三,一是完成普通教育,二是造就健全国民,三是帮助学生完成初次选择。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9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