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真实班级生活中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上海哲社课题《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是如何学习的》举行学术沙龙

发布日期: 2013-12-29   作者:  浏览次数: 17

20131225下午,上海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项目《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是如何学习的:基于中国班级建设实践与学习科学发展》(课题编号A1306)在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大楼904室顺利开展了第二次学术沙龙活动。

  

本次活动由课题组负责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李家成教授主持,共18名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学生工作部部长参加。《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的执行主编余玲华和谢明辉老师、上海市闵行区教育测评与研究中心陆燕琴老师、中福会少年宫陈静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张永博士等也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来自上海市闵行区、静安区、徐汇区、浦东新区的班主任们结合开展过的多种活动,以不同视角切入,讲述了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是如何学习的,生动呈现了班级生活中多类型的学习对于学生成长的丰富意义。

在沙龙中,有班主任以丰富的志愿者活动充实班级生活、进而促进学生成长为例,讲述了学生由不主动、不积极状态转变为在参与活动中求得认同、在认同中更加积极参与的良性循环的成长过程。该老师进而强调指出,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于孩子的发展意义深远。此外,也有教师针对问题解决学习、学生领导力发展中的学习等,做了聚焦性阐述。

   

有班主任强调了师生和生生互动的交往形式对于学习效果的加强。如有班主任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主题,详细介绍了社团的构成和活动形式等方面的情况,认为社团内部成员之间、不同社团成员的互动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学习资源,进而以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组织形式开展活动,也必然会将这种丰富性和趣味性进一步扩大。

从学生的差异性视角切入,有班主任明确指出,要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为组织活动的原则,过程中要特别关照弱势学生,争取让每个孩子参与活动;这样,每个孩子才会有亲身活动的体验,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成长。有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以自己的调查、实验为例,阐述了榜样学习的巨大效应,将学生的行为与后果相联系而形成的学习价值,及学生学习中的教师指导问题。

   

在十位班主任先后发言的基础上,《思想理论教育》杂志上的余玲华老师和谢明辉老师也做了专题发言,指出要准确界定班级生活的内涵与外延,研究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中的角色与地位,加强研究方法意识,形成富有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研究成果。

课题负责人李家成教授在总结中,分析了不同视角下的学生学习内涵,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整体设计,并进一步与参与学术沙龙的教师们达成合作研究的共识,强调以理论与实践综合互动的方式,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部分研究生旁听了相关发言。

撰稿人:姚琳、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