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社项目《终身教育理念下基础教育学校变革与区域推进》课题组召开英语学科现场研讨暨学术沙龙活动

发布日期: 2009-05-01   作者:  浏览次数: 51

由杨小微教授主持的《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基础教育学校变革与区域推进研究》第三届学术沙龙及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于2009年4月28-29日在杭州市召开,杭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和杭州市春芽小学承办。来自上海、江苏常州、广东佛山、湖北荆门及武汉、浙江杭州的课题组成员及4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黄书光教授、江干区教育局副局长徐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这次沙龙的主要议题是:(1)终身教育视野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性”的深度理解;(2)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理解;(3)学科教学改革引发的学校制度变革与文化更新。会议过程中邀请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就学习类型与学科教学改革问题作了专题讲座。分别请杭州、常州和佛山课题组的教师执教三节小学英语课,开展“听课—反思—评课—重建”活动,相关专家进行了点评。参会学校与个人共9人次围绕研讨会议题各作15分钟专题发言,并由主持人点评。会议还进行了论文交流与评比。

随后,课题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做了总结性发言。

他首先回顾了课题组自开题以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和认识成效,如:(1)各子课题聚焦于“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基础教育改革”这一主题,对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进行了新的阐释并基本达成共识,也在这一核心认识之下,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了一些有特色的研究。(2)各子课题突显终身教育理念,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的视角下重新认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校的变革与创新。(3)实验学校对制度的变革在总体上呈现从琐碎、重复交叉走向系统、集约,将创新举措转化为制度形式,约束性制度减少、激励性制度增加等变革趋势。(4)形成了理解学校新文化生成的多重视角,即:一是学校文化更新机制上的“软”“硬” 转化,也就是说,组织、制度等“硬要素”与文化、素质等“软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软要素生成于硬件的变革过程之中,而硬要素需要软要素的滋养。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时空交叠,作为“时”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其当代阐述与当下发展的物理与精神空间融为一体,使学校成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力量。三是学校文化提升的“显”“隐”相生,显性因素是内含价值理念的表征和载体,隐性因素是文化建设着意改变或形成的因素,“校训”重述、整体渗透、反思重建和多维交融,是实现显隐因素互动相生的有效路径。

这次沙龙从英语学科切入展开研讨,是鉴于该学科在形成学生发展基础上的独特地位和独特育人价值,意在从一个学科延伸开去探讨课程的相关问题。杭州、常州、佛山三地英语公开研讨课设计和策划很精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表现很精彩,与会代表的说课和评课很精到。

从课堂现场研讨和沙龙发言不难看出大家对英语学科“基础性”有了新的认识:

(1)英语给予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未来的国际交往的奠基性的“新本领”;是培养自信、进取、自主、主动发展之意识和能力的“共同基础”;具有包括兴趣、语感、勇气、文化理解等在内的“软基础”和以知识、技能、能力为标志的“硬基础”。(2)探索了如何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奠定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之坚实基础的路径,这主要表现在:十分关注情境创设、氛围营造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视频、动漫、chant、故事、表演……),体现了对“软基础”的关照;关注教学过程的开放与互动、预设与生成、容量和深度、积累与提升、递进与扩展等多中关系问题,呈现出研究深化的意识与可能性;提出了英语教学中任务设计、话题与对话(倾听、表达、问答、讨论等等)、积累与扩展、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等等值得关注的问题;向其他学科借鉴方法、借用资源,展现了学科之间跨领域交流、协同发展的趋势。(3)几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英语课堂是容易上得热闹的学科,如何把“活”引向“深”,在热情中保持理性?如何上出不同年段之间的差异度?在学习国外教材教法的同时,如何坚持本土教学特色?引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何能够不止是信息量的“扩容”?英语学科的探讨对其他学科可能有的贡献是什么?

杨小微教授还谈到下一步研究的设想,如在继续英语学科研究的同时,在其他学科领域展开“基础性”研究,初步与常州钟楼区达成意向在数学学科展开相关研究,从学科研究延伸到课程优化、教师发展、制度更新及文化生成等多方面研究,从学校优质“细胞”培育延伸到区域推进机制创新等等。

最后向来自杭州、常州、佛山、武汉、荆门、宁波等地与会代表热情而智慧的参与和互动,向上课老师、讲座及发言、点评和主持的专家、老师们高质量的智力贡献,向江干区教育进修学校提供优质场地,刘晋斌校长及春芽实验学校师生贡献的优良课堂状态和高质量会务服务一并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