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在文附楼502室,张人杰先生为我系研究生做了题为“如何做研究”的报告。先生的精彩讲说不时引发全场阵阵欢笑与掌声,先生渊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与庄重而又不失幽默的风趣,深深折服了在场的同学。
![]() |
本次座谈会围绕主题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张先生以“社会学味道”为切入点,笑称自己为“张三点”,对同学们感兴趣的“怎样才叫社会学味道”以及“如何使社会学味道更浓”的问题,先生发表了三点建议,一是入门快点,有针对性地阅读参考书;二是读名家名篇,以期刊和工具书为主,三是模仿优秀先行者,创新的前提即模仿。第二部分的关键词为“有所创新”,针对近期博士答辩中出现的创新点的问题,张先生进行了集中讨论。首先,明确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其核心评价指标——创新点。其次,先生表明了自己对“创新”的初步看法,学术论文创新有两类,一类是有类型的考量,一类是有层次的考量,并且先生认为“对教育社会学基础研究而言,理论创新评价的标准还是持层次观为好”。随后,先生列举了三个例子,当答辩委员质疑答辩者的创新点时,答辩者可以采取三个“1/3”对待。最后,先生表达了自己对达成理论创新的必备条件初探或是断想有二:其一强化养成探究质疑的意识,研究生们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现有的理论是可以修正、补充乃至否定的,一个真正的学者即使对自己珍惜的理论也应持有怀疑态度,质疑、批评也是学科发展、研究质量提高的必备条件;其二以扎实的文献研究为基础。讲座期间,同学们与老师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小到博士研究生答辩的注意问题、大到先生对“叙事研究”论文的看法等,先生无不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引人入胜。
![]() |
张先生已年过古稀,但仍保持着对教育社会学的一腔热情,讲座期间。先生时时站立,脱稿进行,其精神状态之昂扬,学术态度之严谨,委实令人钦佩。此次先生到师大与同学们进行的深切交流,作为在场的其中一员着实有幸聆听了张先生的教诲,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