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母校恋、悠悠同学情——教育学系7911同学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追记

发布日期: 2013-10-28   作者:  浏览次数: 31

吴遵民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正是校园最美的时节。来自国内外的32位昔日同窗,为参加母校毕业三十周年庆典,他们或长途跋涉,或车马劳顿,或漂洋过海,急切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回母校、再聚首。

远去澳大利亚20余年的史成回来了;多年不见的老体育委员洪俊伟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来了;因突患脑疾,仍在治疗康复之中的倪蔚天难却母校之情、同学之谊也冒着风险从家乡赶来了;很少在同学聚会上露面的方兴、王瑞麟、戴亦明、江峰、张伟远等也从四面八方回来了。三十年前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三十年后霜染两鬓老骥伏枥,变的是容貌,不变的是一颗颗爱母校、爱班级、爱同学的赤诚之心。

毕业三十周年庆典于105下午2:30在教育学系的所在地、文科大楼底楼拉开了感人的序幕。当昔日的老班长姚能海宣布纪念仪式正式开始并隆重为全体同学敬献母校的珍贵礼物——刘佛年校长铜像纪念牌揭幕时,32位同学饱含激情,和专程前来见证这一盛典的母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副校长、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郭为禄,原党委副书记、校友会副会长罗国振等一起拉起了红绸,揭幕典礼现场顿时响起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随后纪念会在文科大楼1107会议室举行。虽然会议室排有50多个坐席,但32位同学,7位校、院、系的领导加之8位昔日亲爱的师长,还是把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会议室正中的挂壁上,醒目地悬挂着一幅大红的会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7911级毕业30周年纪念会”,字体庄严而醒目。长长的会议桌正中摆放着鲜花,围着会议桌的座席前则摆满了各种时鲜瓜果。纪念会推举昔日班长姚能海主持,老姚风趣幽默、气势磅礴的主持使纪念会场笑声连连、高潮迭起。

老姚首先请出了本次纪念会的主要组织者、策划者与赞助方的胡卫,请他代表筹备委员会做重要发言。胡卫在发言中详尽介绍了本次纪念会的筹备过程与诸多设想和创意。其中之一是:为了表达我们7911级同学对母校的怀念与敬意,经与校友会及教科院的充分协商,决定在明年四月,当老校长、现代著名教育学家刘佛年诞辰100周年之际,以全体同学的名义捐赠一尊刘校长的纪念铜像,并永久存放在教育系所在地的文科大楼底楼大厅,供大家瞻仰。制作铜像的几十万费用亦由同学集体募集,缺额部分则由胡卫承担。设想与创意之二,是为全班50位同学每人精心制作一块吊牌,吊牌上的照片来自校档案室的老照片,即把每位同学当初入学时的报名照、入学登记表及本次纪念活动的日程安排印入吊牌,以为大家追忆那段艰难而幸福的往事和30年后的重新聚首留下珍贵的记忆。最难得的是第三个设想与创意,即由胡卫倡议,并由王玲与罗湘两位资深编辑具体操作并实施的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的征集和编辑。王玲为了纪念文集的顺利出版,可谓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她搜集了全班所有可能联系上的同学信息,并一次次地发出诚挚的邀请:“为了30年的同窗之谊,为了自己人生珍贵的纪念,为了给后辈留下宝贵的‘财产’,请踊跃投稿”。王玲的呼吁首先得到了老班长姚能海的响应,他在最短的时间提交了一篇洋洋洒洒二万多字的回忆文章,内容几乎涉及班内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老姚不仅文字生动、诙谐,而且记忆力惊人,许多有趣描写甚至让人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三十年前的“峥嵘岁月”。王玲的苦心没有白费,有近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陆续提交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文字,于是一部“史无前例”、别开生面,也被许多同学誉为专属7911的、独一无二的“宏著”就此诞生。

此文集取名为“雪泥鸿爪”,其取自苏轼所作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它寓指茫茫人海,最难得的是遇到知己。而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却又如鸿雁在雪地里留下的爪印一样,鸿飞雪化后,一切又物归原样了。由于文集出自30余位同学之手,里面并汇集了260多幅新老照片,每张照片并配有简短说明,因此读来不仅兴味盎然,而且每每让人陷入沉思。三十年的光阴,似乎只是在弹指一挥之间,许多回忆亦犹如就在昨日发生一样。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特别令人感动的是,261页的厚重篇幅,竟然完全出自王玲与罗湘两位同学之手,她们的专业水平与敬业精神,不由得不让人顿生“脱帽敬礼”之感。由于文集印数极少,加之精装彩印,因此一本的成本竟高达几百元之多。固然,钱贵只在其次,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策划,这样一种心诚之至、金石为开的信念,乃至这样一部非正式出版却又胜过任何一部正规出版物的问世,其本身就超越了金钱的价值,体现的乃是7911的古道热肠与人文情怀。尤其是那种团结、奋进、向上与极富艺术想象力的创造精神,更是无人可及。

固然,胡卫除特别表扬了筹备组的王玲、罗湘以外,也为辛勤做好后勤工作,细致入微地联系外地同学住宿、餐饮以及落实与布置会场,乃至邀请院系领导出席,并找来其六位在读研究生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吴遵民给予了竭诚的褒奖。

罗黎辉作为同学代表接着发言。他现虽已官居副省级干部的高位,但他作为学生代表的发言却依旧充满感情、充满对母校及昔日老师的感恩之谊。虽然时日已经过去了三十余年,可罗黎辉说起当时一些老师的音容笑貌,一些课程的内容特点,却仍然如数家珍、生动趣味,犹如昨日一般。

早在1989年就远赴澳大利亚留学并事业有成的史成,则代表诸多仍在国外尚未赶来的海外同学发言,他除了表达对母校与同学的思念之情之外,还盛情发出邀请,凡有同学旅游或亲属去澳大利亚留学的,他都一定竭尽绵薄之力,提供最好的服务。已经成为澳国太平绅士的史成,现在不仅是一家会计事务所的合伙人,而且还开办了一家移民咨询公司。但同学们更为感兴趣的话题是,是否可以把下一次的聚会办到澳大利亚去。杨栋樑是第三任班长,这位南通才子毕业后去了国家教育部,然其终究抵不住对学术的追求,毅然放弃了教育部已经得以升迁的机会而直接去到美国就读世界顶尖的哈佛大学,并一举获取了博士学位。虽然为了谋生,杨栋樑已经转行做了技术工作,但他对母校的栽培,对昔日同学的友情,仍然激荡在他即兴发言的字里行间。

廖其发为了发言,早早地就坐在了主持的身边,可是碍于发言踊跃,老廖迟迟没有拿到话筒。等轮到老廖发言,纪念会亦已接近尾声。老廖还是像三十年前那样,说话不紧不慢、不急不忙,做了那么多年的老师,可是四川乡音还是丝毫不改。老廖聊起了他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过去的他是一个农村娃,由于得到母校栽培,一路读到博士;现在的他作为教授、主任、丈夫、父亲,过上了美满幸福的日子;未来的他,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继续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力量。老廖淳朴的话语让大家动容,是呀,是时代造就了我们,是母校培育了我们,我们唯有牢记嘱托,不辱使命,才能以此回报。

应邀前来参加纪念座谈的八位老师也纷纷发言。三十年前的金林祥老师、单中惠老师为我们开课时都还是刚刚三十出头的青年教师,甚至著述甚丰的陈桂生老师也还是助教。如今他们都已退休。至于当时的教育学教研室主任、慈眉善目的雷尧珠老师,教我们小学语文、数学教法的和蔼可亲的吴玉茹老师、梁镜清老师,最后面临毕业之际担任我们班主任的郑登云老师,以及为我们开设教育管理学并后来担任教育学系系主任的张济正老师等如今也都已白发苍苍。所幸他们身体均好,同学们与之打招呼,这些老师也都基本叫得出大家的名字。胥粉女老师是伴随我们四年的辅导员,其实她与我们班的大龄同学年龄相仿。虽然关系越近则越容易发生摩擦,但胥老师对工作的付出、对同学的关心以及顶着各种压力呵护我们的举动,还是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老师们都在纪念会上畅谈感受,他们看到我们的成长,目睹我们的成绩,都纷纷表示教育事业后继有人,他们也因此备感欣喜与欣慰。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母校因为我们这些校友而自豪,因为我们的出色成就而骄傲。华师大目前世界排名虽然还不是非常靠前,但他决心集全校师生之智慧与努力,在我们7911庆祝40周年毕业纪念之际,一定使母校进入世界排名的前列。

纪念会持续进行了整整三个小时,黄河清、周林等同学都要通过排队的方式才能抢到发言的机会。三十周年毕业纪念在全体与会者感动与赞许的热烈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7911全体同学对母校、对班级的热爱、依恋与呵护,也深深感动与感染了所有前来参加纪念会的领导、老师及参与会务的学生。这也正像一首名为“二十年后再相会”的歌里所描述的那样:“来不及感慨,来不及回味,多彩的梦满载理想,一同向着未来放飞。我们把蓝图再一次描绘,让时代检阅,让时光评说,我们是否问心无愧。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时的天噢那时的地,那时祖国一定更美。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

隆重的纪念仪式及师生座谈结束以后,与会同学与部分老师移步中山公园的御花园继续欢聚。精致的上海小菜,融融的师生与同学情谊,使得大家再次体验了学生时代的纯洁与欢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晚餐结束以后,为了护送尚在康复之中的倪蔚天,王君瑶主动承担艰巨任务,会同王益民、罗秋明,驱车300余里,硬是在深夜来临之前,把倪蔚天安全地送至嘉兴的家中。为了表彰王君瑶的善举,第二天的聚会还特意以全体同学表决的方式,授予王君瑶7911“杰出贡献奖”。

为了让久别上海的同学再次感受昔日第二故乡的城市风貌,尤其是母校近年的发展,第二天筹备委员会特意安排了母校新校区与上海市内浦东滨江大道、新天地、老城厢民居展览等一日游的观光活动。母校新校区地处闵行,与上海交通大学隔空相望。虽然校区建设不过几年,但整齐的道路,排排耸立的教学大楼,以及颇具特色形如展开竹简的图书馆建筑,都让返校同学大开眼界、啧啧称赞。

同学们最后停留在一块五米见长,名为“大师”的巨石前驻足拍照。据说此石采自深山,历经艰辛运抵闵行校区。“大师”石从左往右看是“大师”,从右往左看是“师大”,其喻义师大乃是大师之象征也。

饱了眼福,同学们又开始了口福之旅。这次系由胡卫精心挑选长宁区近威宁路上的一家名为“丰收日”的大型餐馆。大大的包间,宽宽松松地摆了三个大桌,一顿饱餐之后,7911的传统好戏又准时开场了。据多次参加聚会的同学介绍,好戏每次都由老姚担任“主审法官”,“开堂审理"班级中当初“剪不断、理还乱”的“言情大案”。不过这次据说有所不同,相比以往每次老姚大拍惊堂木,“怒喝”“速速招来”的震撼,这次老姚竟一反常态,嬉笑着脸,和颜悦色地连问大家“有谁要主动交代的吗?”看来胡卫的精心安排与久违的上海老酒,也让老姚彻底改变了心情。

由于当初班级年龄偏小却又偏偏最为灵活的翁福的报料,这次会审的焦点一下子聚集到了一个人的身上,那就是罗黎辉。根据翁福报料:当年罗黎辉在故宫后花园私会一位上海籍的女同学,而且看来其乐融融、“两情相悦”。但大家的疑问是,老罗为什么最后竟又“狠狠心”撒手南归了呢?期间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心路?最要命的是,那位心气极高的上海姑娘却就此漂洋过海,并且从此再无音讯,同学们对此也是诧异万分、唏嘘不已。虽然罗黎辉在大家的审视中,毫无畏惧也并不躲闪,不过老罗把“私会”解释成查阅论文资料后的“小歇”,把“两情相悦”说成是“纯粹的”同学友情,这种轻描淡写、顾左而言他的文过饰非,还是让大家觉得罗同学的“态度”不够“诚恳”,“交代”也不够彻底与坦白。由罗黎辉的“大案”亦牵出了罗湘的“小案”,还是那个翁福报料,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年某日,曾有人竟巧遇罗冯两人双双出入影院。当年的罗大小姐可是7911的一枝花,不仅才气横溢,而且气质高雅,为此亦引无数男生竟折腰。据说当初有相当多的男生公开追求罗湘,但却没有一个成功的。让同学们意想不到的是,大才女罗湘最后竟情归一向默默无闻、处事低调的冯大鸣。那么他们的恋情又是因何而起,又何以“隐藏”的如此之深,特别是看起来非常沉默寡言的冯大鸣又有何神秘武器,竟能让高傲的罗湘独钟于他?记得老姚曾在他的回忆文中提到一个细节,当年他应邀去罗湘、冯大鸣家做客,无意中看到桌上有一张他们大概还处于地下热恋时代的甜蜜合影,老姚还记得照片下面有冯大鸣写的一段英文文字。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老姚一看竟是如此一段热辣的话语:“Nothing to you but my love”。为了忠实英文原意,笔者为此专门查了英语词典。一种较为简单的翻译是:“你是我唯一的爱”;另一种比较复杂的翻译则是:“我能给予的,唯有我绵绵无尽的爱”。呵呵,看来谜底终于可以揭晓。原来表面显得木讷甚至有些冷漠的冯大鸣,心里可是燃着一盆熊熊的火。他的浪漫、他的情调就是现在看来也完全不输给西方的罗密欧、东方的梁山伯。看着罗湘至今仍然保养甚好的脸庞和身材,就可以相信罗湘是选对了人,而冯大鸣也完全实现了他对“爱”的承诺。

报料之后是自由发言时间,周林、吴遵民、李捷、张伟远、黄书光、华爱华、罗秋明、张迎娟、舒亚玲等都随着聚会酒桌上散发出来的一波又一波的热浪抢着发言。其中张伟远的发言特别令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这位昔日来自江苏常州的书生,不仅脸长的白净,思想也特别的“纯净”。即使在当初班里不断上演“言情大戏”之际,张伟远也总是一脸的茫然。在同学们的眼里,张同学除了读书,似乎不食人间烟火。这位以读书为唯一嗜好的张同学,果然不负众望,硕士毕业就被教育部直接选拔去英国留学。据说当时还是被英国剑桥大学录取,但在尚未成行之前,稚嫩的张伟远因为偶然为诺丁汉大学校董做了一次翻译,竟阴错阳差地被“忽悠”去了诺丁汉,而因此与世界顶尖的“康桥”再别。为此同学们也特别惋惜,因为张同学如果没被忽悠而去了剑桥,那7911就真正的“牛”了,因为一个杨栋樑的哈佛和一个张伟远的剑桥,那可是穷尽了世界最著名的所有大学!

张伟远在获取博士学位后先后在香港开放大学和港大开放教育学院任职,并成为了首席专家。且不说他学问到底做的如何,到是他的性格确实有了巨大的改变。如今的张伟远不仅口若悬河、伶牙俐齿,而且妙语连珠,令人刮目相看。他说有一次请了周林去港大讲课,周林特地带去了他家乡的世界特产——五粮液。一瓶上千的名酒竟被不识货的张同学随手丢弃在了办公室的角落,后来竟还很随意地送给了一位不谱中国名酒的老外。如果不是经常去香港溜达的老姚及时发现,周林的另一瓶酒就很有可能要落到送给管门的工友之地步。为此老姚不得不非常严肃地向可爱的除了读书不知生活为何物的张伟远发出了郑重的警告:今后凡是有想扔的或要处理的东西,都必须经过老姚的严格检验与同意方可执行。因为除了书,张同学还真不知世上还有什么比它更好的东西。固然,读书也确有读书的妙用,如此次张伟远一回母校,有关系所就马上贴出公告,积极安排讲座,而且规格之高(大夏讲座),就连一些在校工作多年的同学也无缘享受。听说张同学的下一代也是绝顶之聪明,别人考北大只能是在梦里,他的孩子却是易如反掌,看来伟远同学的遗传基因也是同样的了得。诚如他自己在结束饭间“演讲”时所说,希望他的孩子将来可不能再被忽悠,否则 “再别康桥”的历史将被复撤重蹈。

不是审问胜似审问,不是演说胜似演说的饭后交流,竟然整整延续了三个多小时,直到下午快三点了,大家才意犹未尽地登上大巴,继续同学纪念会的最后一程,观光上海外滩。

由于以胡卫为首的上海筹备委员会的精心组织、策划与安排,本次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可谓风起云涌、心潮澎湃。更由于母校党委书记一把手的亲自出席,亦使得本次纪念会的规格非常之高。会后的第二天,教育学系、教科院以及学校网站的首页就陆续发布了此次纪念会的新闻报道。7911的集体纪念照、刘佛年纪念铜像揭牌典礼照、老姚主持胡卫发言的现场照,以及王玲手持吊牌的卖萌照都上了学校新闻网的头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次毕业纪念会的高规格举行,还了了翁福同学的一件心愿。诚如以上所述,此次聚会新任副校长兼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郭为禄也出席了。他原是80级政教系毕业,老姚的老朋友。在母校60周年校庆之际,时任福建漳州教育局局长的翁福心怀诚意,特地送给了学校一尊大玉鼎。可他的满腔情怀,却由于学校某些部门的疏忽而受到了“冷遇”。玉鼎竟被放置在闵行校园之外的一个小招待所的狭小门厅里,并暗抵墙角,连鼎上的题字及何人所赠也被挡住而无人能识,翁福也为此有些郁闷。这次纪念会期间,老姚专门就此事报告了郭副校长,而郭校也在几天之后就及时给予了回复。据说学校有关部门知错必改,不仅立即向翁福表示了深深歉意,而且通过沟通决定尊重翁福的意见,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把玉鼎移放至闵行校区图书馆的平台上,并永久保存。正如有同学自豪地所表示的那样,当初的“丑小鸭”如今不仅长成了“金凤凰”,而且7911,以其团结、奋进、向上的优良素质最终实现了班级整体的最高荣誉!

再见了,亲爱的同学;再见了,敬爱的母校。我们无论走向哪里,都永远是你忠诚的兄弟与姐妹;我们无论身处何方,都是您值得挂念的儿女与学郎。我们以你为骄傲,我们以您为荣耀!

初稿于2013.10.16

二稿于2013.10.18

三稿于2013.10.22

 

附:关于“追记”的追记                      

同学纪念会结束后不久,纪念会的主要组织者和策划者胡卫发来短信,希望我撰写一篇追记,并准备与他整理的照片一并发给各位同学留作纪念。说来为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实乃每位同学的本份,更何况胡卫及其他同学为了筹备本次纪念会可谓费尽心力、劳苦功高,因此能为他们分担责任也实属应当。只是写完后才发现本人实在才疏学浅,那么生动、那么热烈的场面却并没有在我的笔下得以再现,特别是笔拙还在其次,若有重大遗漏则就更加对不起筹备委员会对我的信任与嘱托了。所幸组委会主任胡卫,退休班班长王玲、罗湘均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当我完成第一稿后,罗湘即在第一时间写下了如此言简意赅的话语:“写得相当好,富有激情。建议可以适当再补充些第二天的活动情况。”王玲则通过电子邮件给了我以下更为具体的建议:“谢谢吴遵民同学,你的大笔一挥,文采源源流淌,7911毕业30年聚会的场景跃然纸面,令人潸然泪下。但是,我觉得缺少了第二天的活动,似乎就有点不全:参观新老校区和游览上海崭新市容,那也是聚会的一部分。还有,你吴教授的亲力亲为,安排住处安排酒席安排会场;你学生的辛劳付出,也显示出我们后继有人;王君瑶、王益民和罗秋明不辞辛苦地去接送倪蔚天同学;胡卫自己也亲率人马和车辆鞍前马后,出人出力,拍照、摄像;大家为刘佛年铜像捐款,当场捐出26千多元,没来到的同学还在陆续捐,剩下的缺口由胡卫同学承担;还有留下大家共同回忆的毕业30年纪念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七九级——雪泥鸿爪》组稿编辑王玲和罗湘同学,印刷制作的胡卫同学也都付出辛勤的劳动……。”看了两位资深编辑的精到点评,不禁使我汗颜,同时也备受鼓舞,“革命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阅完以上“批示”已经临近子夜,我却睡意顿消,立马从床上一跃而起,决心学一学老姚当年挑灯夜战、笔战“群儒”的豪气。怀着对7911的敬畏之心,抱着对诸位同学的诚挚之情,我再次端坐电脑前,并任由思绪一路狂奔,希祈以一种热爱、一份珍惜、一泓深情,去为本次三十年才轮一回的毕业纪念活动续上一段佳话。然廉颇毕竟老矣,饭否尚不得知,何况如此之艰巨的任务。为此,本人特追写此“追记”的追记,祈盼各位亲爱的同学阅后留情,并不吝批评指正。

再记:二稿完成,“廉颇”本以为可以告老还乡,以颐养天年。不料筹备委员会主任胡卫,退休班班长之一的王玲奉7911“专案组”组长姚能海的指令,命令在下暂不得休息,必须再接再厉,因为还有一些重要“案情”,珍贵“史料”尚未记入“追记”之中。为做到尽善尽美,胡主任要求吴同学务必抢挑重担,以争取获得继王君瑶等同学之后的7911“贡献奖”。接到这样的紧急指令,笔者不得不马上连服三片降压药,以使头脑保持冷静、血压保持稳定,并再次打起精神,继续搜索纪念会的欢乐“往事”,重拾同学聚会的有趣记忆。说实在的,本次纪念会有趣的事情太多,激动人心的场面更是让人久久难忘。我也愿意不断接受新的使命,并通过一次次地修改,来记录更多有趣的人物与生动的故事。故此,三稿完成我仍然希望“不”被通过,因为7911的好事多多、趣事连连,我愿继续努力,不断再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