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终身教授报告暨校庆“生命•实践”教育学专场报告会举行

发布日期: 2014-11-07   作者:  浏览次数: 44

     2004年叶澜教授首创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正式面世,至今已过十年.“生命·实践”教育学在十年中形成了什么?它对教育学研究贡献了什么?作为华东师大教育学人的团队努力,它传承了怎样的师大学脉?

点击查看原图

     2014115日,教育学系叶澜教授在中北校区,作了题为《老树与新枝——“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之学脉追寻》的终身教授报告暨校庆报告“生命·实践”教育学专场报告第二场。报告会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郑金洲教授点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李政涛教授主持。

点击查看原图

  叶澜教授首先以“老树风骨”为主题,从学术肖像和主要研究领域与贡献两大方面,结合生平年谱、治学言行等,扼要而深情地介绍了孟宪承先生(1894-1967)、刘佛年先生(1914-2001)、曹孚先生(1911-1968)和瞿葆奎先生(1923-2012)四位在我国近代以来各历史阶段,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发展、为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做出毕生奉献的开创性前辈学者。孟宪承先生以其“五个第一”,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学科建设的开创性人物;刘佛年先生在新时期推进了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研究,开风气之先,且具实践影响,是新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学科发展的开创性人物;曹孚先生以其才华、胆识、批判精神与独立思想,在特殊时期呈现出学术风骨;瞿葆奎先生不仅主编了上百册系列著作,而且撰写了《元教育学研究》等多部专著,成为构筑中国教育学一百多年研究史的通渠者、当代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开拓者和中国元教育学研究的创始人。叶澜教授认为,四位先生、几代学人的生命实践铸成了华东师大教育学研究的“学脉”、“风骨”,那就是:学科发展的担当、严谨扎实的学风、孜孜不倦地汲取和开辟领域的胆识。

点击查看原图

 

叶澜教授指出:“学脉前后相通、代代有新的生成。唯有如此,才永不枯竭”,“生命·实践”教育学就是在开创性前辈学者们形成的“老树风骨”上新生的枝叶。它具有华东师大教育学的“娘胎”式记号,即:确认教育学的独立性并担当发展责任;关注并投入教育实践研究,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永远抱着对世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它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从精神品格、思维方式和智慧境界等层面实现文化传统的当代新生,对信息技术浪潮和纷繁的教育改革保持清醒。唯有内在清晰、充实,才能真心努力,才有积累式的持续发展。从而把握住教育学发展的大好时机,促进教育学的当代新发展、新生成。

接着,叶澜教授以“新枝生成”为主题,介绍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十年初成,它集中体现在叶澜教授主编的“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三套丛书中(丛书一“教育学研究”12本、丛书二“学校改革研究”8本和丛书三“学校变革史研究” 10本,共计30本)。“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在华东师大教育学人一代代守正、创新、矢志开拓所形成的风骨“老树”上长出的当代中国教育学遒劲“新枝”。它对教育学独立、独特的学科地位进行了根基式深究;它回归文化传统的本源思考中国问题,提出了“教育是点化生命的人间大事”、“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等中国式命题;它在深度介入学校教育实践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中,走出了复杂性研究、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的教育学新路。

最后,叶澜教授深情地说:“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表达,‘生命·实践’教育学是怎样一种品性的教育学,我会这样说:‘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属人的、为人的、具有人的生命气息和实践泥土芳香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华东师大教育学沃土中长出的新枝、新林…… ”。叶澜教授勉励大家在多元化时代,学会辨析、继承,保持自我清醒,不断积累、梳理、重组、创新,生成出新时代的教育学大树,根深、干直,繁茂的枝叶、铮铮的风骨,与蓝天对话。

点击查看原图

    叶澜教授报告之后,郑金洲教授首先对叶澜教授以自觉的学术担当、持续的生命实践所引发的当日“学术盛会”致以敬意,然后,他以“过去现在未来”、“血脉学脉命脉”、“学识学风学派”和“‘生命·实践’用生命去实践在生命中实践”为核心概念组,对叶澜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精准点评,他勉励大家共同培育“生命·实践”教育学。最后,李政涛教授对由报告人、点评人和所有与会者共同形成的本次“学术盛会”之学术魅力、融通与精彩进行了点睛。
点击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