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上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动力探究”学术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107举行。会议由项目负责人教 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黄书光教授主持,课题组成员政治学系许瑞芳副教授、娄岙菲博士后、博士研究生许庆如、谢文庆等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部分博士、 硕士研究生等1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
黄书光教授首先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对教育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区分:教育在传统社会扮演的是内驱力角色,在近代社会扮演的是推动力 角色,在现代社会则是支撑力的角色。围绕教育的这三种角色,黄教授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勾勒出在传统中国社会裂变、危机、转型的过程中,教育如何为传统社会 的近代转型、国家命运的救亡图存、国民素质的综合提升、文化命脉的接续更新等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这种分析视角,更加凸显教育的立场与能动性,深化了对教育 功能观的历史透视。
在黄教授提纲挈领的开场白之后,课题组成员先后围绕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动力这个中心,就各自撰写章节的要点布局、存在问题以及后续研究做了汇报。娄岙菲博 士后凭借深厚的教育学术素养,在广泛阅读、消化现有研究成果及众多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从晚清学堂学生、近代留学生派遣、学制的制定与推行、“新教育运动” 四个维度,细致考察了清末民国时期教育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过渡转型的推动作用。黄教授在充分肯定其研究成果的同时,进而指出要更加关注受过新式 教育学生的毕业出路以及对于推动中国实业发展、思想启蒙、政治民主、国民教育等方面的贡献;更加关注学制如何在不同区域的具体落实情况以及现代民族国家观 念、民主科学思想等如何“下嫁”、普及到民间。为了实现这一研究目标,要更加重视相关回忆录的搜集、地方志等基层史料的挖掘以及叙事研究、田野调查等研究 方法的运用。
之后,博士研究生许庆如、谢文庆先后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许庆如撰写的几个章节,如“从教育家的救国情怀看近代教育救国思潮”、“战时须作平时看——国 家动荡中的教育智慧”已经先后发表。这两节重点审视了教育家、决策者基于对教育之于社会巨大作用的自觉认识,在内忧外患、困难重重的历史处境中,如何殚精 竭虑、顽强不屈,如何运用专业的教育知识及力量,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将教育的功用充分发挥。谢文庆则用“穿冰糖葫芦的竹签”这一比喻,生动阐述了自 己所负责的章节“从士绅到知识分子”与前面几章水乳不分的密切关系。他还表达了在民国社会动荡、军人干政的特殊背景下,教育对于社会的推动力是大是小,多 大多小的问题。黄教授提醒可以从知识分子活动的公共空间,如出版界、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甚至政府、议会等场域,探寻现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变迁与发展的 独特作用,并运用个案分析等方法,恰当地处理好与前面章节的关系。
此外,政治学系许瑞芳副教授从民国学校教育系统的内部,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学校教育之于国家求智、求富、求强的重要作 用。研究生舒迟也分享了对于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之于国家社会发展所扮演的支撑力角色的认识。黄教授指出,要全面看待教育的支撑力作用,不仅看 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要看到教育对于国民综合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的深远作用,拓宽对教育支撑力的理解。
本次学术沙龙,是一次启迪灵感、深化认识、推进后续研究的沙龙。在温馨热烈的讨论与对话中,三个小时不知不觉地一闪而过。但课题组成员对各自负责的章节有 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后续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更加充满信心与胆魄。其他与会者也纷纷表示,这次沙龙使他们受益匪浅。不仅近景分享了各位学者“原 生态”的学术思考与表达,也对今后个人的学术研究道路提供了不少借鉴。最后沙龙在大家的意犹未尽之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