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19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主办的“班级•学校•社会与学生发展”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功召开。此次会议有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17所高校和北京教科院、江西省教科所、北京教育学院、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等11个专业团体、省市级地方科研机构和教师教育机构,来自东北、山东、常州等三所中小学班主任研究工作者,来自《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四家杂志社和报社的代表,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乌克兰等10个国家的国际学者,全部代表约80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收到的论文结集成册,总页数达400页。
本次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多功能厅召开,学术交流研讨会旨在广聚业内贤士,博览众家之长,促进研究者和一线工作者的相互沟通,以期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从而进一步在集思广益中提高班主任研究与实践的水平。会议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成教授主持,所长杨小微教授致欢迎词。杨小微所长表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办16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政策创新、学校变革、教师和学生发展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与国际比较等研究,一直在为破解基础教育发展难题、优化学校制度和班级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发展而探索,也一直在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的教育学力量而分离前行”。此次会议的主题“班主任研究”也是研究所团队一直致力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熊华生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赵福江社长、华中科技大学李伟博士分别作了开幕发言。
正式会议由六场主题报告和三场平行会议组成,六场主题报告分别由熊华生教授、赵福江社长、徐爱杰博士、王宁博士、杨晓峰博士和李伟博士主持;分会场平行会议分别由林进材教授、鞠玉翠教授,杜时忠教授、李伟胜教授,檀传宝教授、刘永存教授特邀主持。会议主要聚焦于学生发展、班主任发展和班级理论以及班级、学校、社会生活的融通。会议发言议题多元丰富:杜时忠教授汇报了“班主任制度向何处”、檀传宝教授汇报了“班主任应当修养的三大基本伦理”、Thomas S. Popkewitz教授汇报了“儿童,家庭与社会的类型化:班级日常生活的人种志研究”、 Lucinda Morgan女士汇报了“中国学生发展中班主任角色的考察”、林进材教授汇报了:“台湾地区班级经营议题研究之回顾与前瞻”、KHAIRULINA.VF介绍了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学院“人的艺术——寻找自我发展:基于苏霍姆林斯基的遗产”、李伟胜教授汇报了:“从‘所属群体’到‘属于自己 的群体’——帮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优化发展态”、黄向阳教授汇报了“对班队竞赛的反思”、程亮副教授汇报了“班级生活中的民主问题”、博士生张春兰汇报了“班主任如何践行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Stuart Mcnaughton教授与李家成教授就“学校中的幸福:中国与新西兰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对话、Cameron Mccarthy教授汇报:“管理教师是联结家校的一个高回报和高要求的角色”、杨小微教授汇报:“聚焦学校内部公平的指数研究”。会议中精彩、热烈的演讲不断涌现,在此也无法一一列举,相信所有的与会人员在此过程中都有“专业成长”与“生命成长”。本次研讨会议题集中,视角多元,探讨深入。
![]() | ![]() | ![]() |
![]() | ![]() | ![]() |
会议过程中,所有与会人员参与积极,无论主会场还是分会场的平行会议,台上台下的互动均十分精彩,高水平的报告与问答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各自感兴趣的课题积极踊跃提问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场气氛非常活跃,碰撞与争鸣引发不断生发出新的思考点,促进了研究的相互了解以及科研方法的相互借鉴和学习,也为中国班主任研究指出了新的道路与方向。
(基教所助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