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今交融与中西对话中开展学生学习研究——上海哲社课题《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是如何学习的》举行开题活动

发布日期: 2013-12-02   作者:  浏览次数: 30

20131129日下午,上海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项目《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是如何学习的:基于中国班级建设实践与学习科学发展》(课题编号A1306)顺利举行了开题活动。Misty Sato博士和上海市教科规划办、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领导参加。课题负责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家成博士,和课题组成员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永博士、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庞庆举博士、上海市闵行区教育测评与研究中心陆燕琴老师、中福会少年宫陈静老师等参加了开题。课题组成员向相关专家汇报了课题研究的准备情况,指出课题组成员有着长期开展班级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的经验,和相对丰富的成果积淀;而聚焦学生学习研究,将深化理论研究,并为实践改革提供新的理论基础。Misty Sato博士长期从事课程与教学、教师发展研究,对美国的学习科学研究成果非常熟悉。她从中西对话的角度,既点评了John BransfordLinda Darling-Hammond等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也针对本课题,提出一系列的具体建议,如对学生学习的研究,要关注其文化,关注其所在的社群,并深入研究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从而形成具有中国个性的学习理论、班级生活理论。她还以阅读过的有关中国班主任的研究成果,和参与过的上海市浦江二小的一节主题班队会为例,对如何开展案例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本次开题沙龙邀请了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黄书光博士、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洪明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副教授

 

黄书光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学生学习思想,尤其是儒家教育思想,充满着对人的关怀、对如何做人的思考与实践;而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学科教学体系的形成,儒家的教育思想需要新的实践载体。在此背景下,中国班级建设的研究实践,将为儒家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传承与更新提供新的空间。黄书光教授指出,在古今交融的视野中,聚焦班级生活中的学生学习研究,有着矫正学科教学中心的危险,以综合性的生活培养完整的人的价值。

王洪明老师从长期开展的中小学班主任研究实践出发,指明当前的班主任发展与班级建设研究,迫切需要形成新视野、新立场、新理论和新实践。他指出,班级生活中的学生学习,有着认知性学习、情感性学习、社会性学习等多种类型,有着深入研究的迫切性;而且,要进一步聚焦学习的条件,促成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互生成。王洪明老师还进一步建议加强行动研究,开发经典案例,促成实践领域的新发展。

   
   

 

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Misty Sato博士长期从事课程与教学、教师发展研究,对美国的学习科学研究成果非常熟悉。她从中西对话的角度,既点评了John BransfordLinda Darling-Hammond等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也针对本课题,提出一系列的具体建议,如对学生学习的研究,要关注其文化,关注其所在的社群,并深入研究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从而形成具有中国个性的学习理论、班级生活理论。她还以阅读过的有关中国班主任的研究成果,和参与过的上海市浦江二小的一节主题班队会为例,对如何开展案例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费斌老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当前形成的国际合作研究状态、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研究风格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对课题研究的保障体系与操作过程等提出相关要求,鼓励课题组成员努力研究,产出精品成果,为后期的持续研究打好基础。

在本次开题沙龙之后,该课题组将进一步整理思路,并将很快启动第二次研究沙龙;较多的中小学班主任、学生工作部部长等将开展丰富的实践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相关理论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