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规模教育测评的中国价值融入及测评价值体系的中国话语建构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 2020-12-10   作者:  浏览次数: 330

127日下午14:00,教育学系游韵副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国际大规模教育测评的中国价值融入及测评价值体系的中国话语建构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文科大楼1113室召开。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夏正江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等专家现场出席了会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杨小微教授线上参加了会议。课题组成员教育学系副系主任李林副教授以及香港教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张萌也参加了此次开题论证会

开题报告会现场

游韵老师主要从选题缘由、核心任务、基本思路、预期成果等方面对该课题进行了介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大规模教育测评逐渐兴起。然而,国际测评的内容以及对测评结果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由西方价值主导近年来中国学生在国际测评中的卓越表现,引来各国探求中国教育“成功的秘密”。本课题的第一个核心任务是国际测评的中国价值融入,使其更加多样和全面。第二个核心任务是国际测评价值体系的中国话语建构,即探讨如何具体表述关于教育测评价值体系的中国主张,实现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贡献。本课题的基本思路依循“现实问题反思—理论资源挖掘—改进方式探讨—实践领域运用—话语体系建构”的研究逻辑来统筹整个课题项目,期望通过视角的转换,深入到中国本体观和价值观的层面,贡献中国教育学关于“什么价值应当被珍视”和“什么素养应当被培养和测评”的思考和表述。

课题负责人游韵副教授作开题报告

与会专家对该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整体思路,同时对该课题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夏正江教授点评

夏正江教授对该课题的价值给予了肯定,并就研究对象、前提预设等内容给予指导性的建议。提出,真正涉及价值观、西方话语系统的国际大规模测评不局限于TIMSSPISA,可以挖掘更多涉及公民素养、社会情感方面的测评来增加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适切性。

杨九诠主编点评

杨九诠主编提出该课题的研究需要正确处理东西方关系。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学习,不同的历史情境、文化情境可以帮助我们去解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表现,帮助我们改进教学。解释不同不代表其中有对错,应当使价值变成一个学术话语,使这一概念中性化以保证研究的公正性。

杨小微教授从现代性反思的角度提供了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找到当下意义的思考路径,强调挖掘中国传统价值中符合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内容。同时,在研究对象上,研究还需要对“测评价值体系”中“价值”这一概念作进一步的释义,清晰区分价值观作为对象、测评背后的价值主张以及分析数据时的价值倾向等几个层面。

李林副教授点评

李林副教授从选题的立意上提出中国有悠久的考试选人的传统,现在的大规模测评,其目标和指向均发生了改变,因此东方和西方应当在和解的基础上去对观、互诉。此外,他还建议研究过程中做一个国际性学术沙龙促进东西方学者的交流,推广课题成果并扩大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李政涛教授点评

李政涛教授认为该课题的基石是中西价值观关系问题,价值融入前提是深刻了解背后中西价值观的差异、联系以及冲突,这也是课题的一大难点另一难点在于将价值体系转化为话语,这个过程同样需要大量的工作。基于以上两大难点,还提出了四条极具针对性的详细建议。

黄忠敬教授总结发言

最后,开题论证会主席黄忠敬教授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对游韵副教授表示祝贺,并在以上几位专家点评基础上,围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综合提炼了三条改进建议,为该课题的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研究指明了方向。

老师对专家们提出的问题、建议作了简回应,并对出席此次论证会的专家表示感谢。大家一致认为,虽然该课题研究难度较大,但是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重大课题研究团队专业构成合理,研究基础扎实,研究设计合理并具有可行性,可以为扩大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影响力作出贡献。


撰稿:余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