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一会,在教育经典中品读教育基本理论。11月18日14:00,教育学系 “一书一会”学生读书沙龙活动在文科大楼913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教育学系程亮教授领读彼得斯的《伦理学与教育》第一章——《教育的“标准”》。教育学系及兄弟系所15名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大家共享读书体会与心得。
硕、博士研究生参与读书会
活动伊始,主持人冯毓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此次读书沙龙活动的主题和嘉宾老师。之后,程亮老师就彼得斯及其著作《伦理学与教育》作了详细介绍。程老师提到,彼得斯是一位分析教育哲学家,长期致力于“教育”及相关概念的语言分析,他认为应该澄清教育的概念,这既是为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同样是为了教育实践的发展。由此,引出本次读书会主题——何为教育的“标准”?
程亮老师作引读
随后,同学们针对自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以及自身的思考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与交流,程老师针对问题作了回应。研讨问题主要涉及翻译、内容、逻辑结构以及教育本质四个方面。首先,硕士研究生季崇楚与博士研究生邹嘉欣分别提到“reform”(改造、感化)的翻译理解以及“education”在中、英文化语境中是否有所差别?彼得斯对“education”这种概念分析是否适用于中文语境中的“教育”?其次,有同学提出,从内容上来看彼得斯所提到的教育的三个标准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再者,博士生王天健问到关于教育本身的理解问题。如:教育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认识”的过程还是“发现”的过程?用“受教育的人”这一说法是否就是意味着对教育规律的承认? 此外,博士生马好和硕士生杨华琛均提到伦理与道德的区别问题。
与会同学发言
程老师就同学所提的问题作了回应与补充解释。首先,具体语词的翻译理解需要依据具体语境,如对于“reform”一词,“改造”和“感化”两种翻译本质上是一致的,反映出的只是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且翻译有时可能不能使两种语言完全对应,但语言反映的是背后的文化,如“education”一词和中文的“教育”一词,背后所表达的事物、文化会有大量重叠,这样的翻译和对照是合适的。其次,关于道德与伦理的关系、区别问题,老师提到,“伦”的本义是“关系、条理”,那么伦理学也即研究伦理(即人伦之理)的学问,涉及的必定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的表述可以发现,“伦理”一词更多地用于事、物,具有客观、社会、团体的指向,而“道德”一词更多地指向人,具有主观、主体、个人意味,例如“有道德的人”;从词源上看,“伦理”(ethics)出自希腊语ethos,本意是“本质”、“人格”,而道德一般对应“moral”、“morality”;在使用范围上,“伦理”更多地用于表示规范、理论,而“道德”指称现象、问题。此外,针对“教育的三个标准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或者说论证逻辑是怎样的”、“如何理解教育的三个标准”等相关问题,程老师也作了详细的回应与论述。
活动最后,程老师回应了大家均提到的关涉“教育的三个标准”的内容、逻辑、论证等方面的理解问题,并对本次读书会的研读内容作了清晰的总结。程老师认为,在这一章的阅读中,需要把握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彼得斯为什么要找教育的“标准”?
程老师提到,在彼得斯之前,人们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理解教育,但实际上对教育下定义存在困难:一方面,教育并无精确定义;另一方面,教育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名词,不指向任何具体的活动。因此需要找到教育的标准,规定种种活动或过程必须遵循的标准,当这些具体活动满足了教育的标准,我们就可以认为教育在发生。
第二个问题,教育的“标准”是什么?
程老师指出,彼得斯认为教育意味着以道德上可接受的方式向受教育者传递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并将上述标准进一步明确为三个方面:一是价值标准(教育意味着把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那些矢志于此的人);二是认知标准(教育必须包含知识和理解,以及某种并非僵化的认知洞见);三是过程标准(教育至少排除了某些传递的程序,因为它们缺乏自知和自愿)。程老师梳理了这三个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彼得斯的论证思路,认为价值标准是以认知标准为前提的。教育要想“合价值性”就必须能够真正认识“内在目的和价值”,这就要求“合认知性”,而这种“认知”必须是受教育者自知、自觉、自愿的“过程”,但
可是任意妄为的。因此“传统教育论”和“儿童中心论”存在各自的优点与偏颇。
第三个问题,彼得斯关于何为“受过教育的人”的论证存在何种争议?
程老师认为,在教育哲学领域,彼得斯有关“受过教育的人”的观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招致了来自分析教育哲学内外的种种批评(形式化的、先验的、男性主义的),在辨析这些批评合理性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彼得斯有关“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表面上具有普遍的、客观的和先验的特征,实则浸润着彼得斯个人的教育理想和西方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
在大家的提问与交流中,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这场读书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过程。与会同学在学习“何为教育的标准”这一知识的同时,更获致了关于如何理解、研究“教育”本身的更多洞见。
与会同学合影留念
撰稿:孟凡星 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