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亮(教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出访单位:美国 西密歇根大学
出访时间:2019年8月-2020年8月
从去年8月开始,我有幸作为2019年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到访西密歇根大学,跟随沈剑平教授,主要从事教育专业伦理、学校变革等方面的研究。到今年8月回国,前后持续了整整一年。其间,无论在项目研修上,还是在文化交流上,都有颇多感受、体验和收获。
这一年,对教育专业伦理有了更为集中的研究。主要聚焦“美国教育专业伦理研究”课题,收集了大量有关教育专业伦理性质、准则、推理、决策、培训等方面的文献,较为系统地把握了有关教育专业伦理的研究动态和进展,初步形成了有关教育专业伦理的“知识地图”。
这一年,对学校变革路径有了更有深入的理解。广泛了解了合作教授持续开展的有关学校领导和变革的综合项目,逐渐明确了学校变革研究从“改革”话语到“更新”范式的发展脉络,初步发展了有关学校生活研究的框架与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建立了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
这一年,对美国教育学术体系有了更为广泛的认知。通过课程旁听、项目参与、访问交流等途径,了解了西密歇根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此外,也与范德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波士顿学院等校的相关教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
这一年,对美国教育文化有了更为深切的体验。通过对Moorsbridge小学的持续观察和对Kellogg小学的实地考察,对美国学校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认识。同时,积极参与了访问学校以及富布莱特项目管理方(IIE)组织的线上和线下学术或文化交流活动,深入所生活的社区,增进了美国社会文化的了解。
刘继萍(2017级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
出访单位:德国 洪堡大学
出访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11月
感谢留基委的资助使我得以走近柏林,把哲学书中晦涩深沉的德国渐渐“还原”成鲜活灵动的菩提树下、Wedding、Steglitz、Lichtenberg…在这过程中充斥着陌生、新奇、愉悦、困顿、矛盾甚至脆弱性的经验,但这种复杂丰富的经验又都以开放性为背景。以敞开的心态“看”语言学习、小组研讨,尽管是一种挑战,却也是自我更新的契机。感谢外导的包容和友善,他的学术思想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他的专业精神启发着我对学术和理论保持敬畏之心。
闻凌晨(2017级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
出访单位: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出访时间:2019年10月-2020年10月
一直以来的拖延恶习加上前些年过于安逸的状态,最终让我在申请访学这件事上尝到了“苦果”,自己着实被前期准备工作折磨得心力交瘁。幸亏得到导师的帮助、同学们的照应,自己才最终踏上访学旅途。到达UIUC,这里果真如来之前导师评价得那样——“是个适合读点儿书的地方”。没错儿,这是一块离芝加哥还有三四个小时车程的玉米地,一个拥有漫长冬天的“镶冰”之地(香槟-厄巴纳)。按舍友的说法,放在国内,这就是同纬度的东北喔!
学业上,我总是既畏惧又期待着与Nicholas Burbules两周一次的交流,还好蹩脚的听说水平最终也没能战胜我想见面的“冲动”;又得作为主编的Burbules应允,我又很幸运地目睹了《教育理论》(Education Theory)的运作,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的同行想必对该刊并不陌生。除此之外,我又“厚着脸皮”蹭上了David Hansen、Megan Laverty的课程,“打搅了”John White、Norm Friesen、Andrea R. English等人,他们却宽厚仁慈,对于我天真的问题一一给予作答,或发来他们尚未发表的文章,或谨慎而又慷慨地传来电子版书籍。
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加之前前后后的“折腾劲儿”,让我明白或许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包括疫情、学习、生活在内的种种危机(希腊语:krinein)并不意味着一种混乱的状态,而是蕴含着一个需要做出判断的关键时刻或转折点。
石雪丽(2017级教育政策学专业博士生)
出访单位:美国 犹他大学
出访时间:2019年10月-2020年10月
2019年11月,我有幸在导师的支持下,系所的推荐下,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资助下,赴美国犹他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这一段时光,诸多体验,弥足珍贵。旁听课程、参与讨论,体验自由、开放的美国课堂文化氛围;通过CITI 培训,进行IRB申请,体会规范、严格的美国教育伦理研究审查政策;参与各种活动,尝试与人沟通,感受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文化差异;猝不及防的暴风雪、持续一周的间歇性地震和大半年来不断反弹的疫情,让我深刻明白每一个荒废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认真学习,用心生活!
秦一鸣(2017级教育政策学专业博士生)
出访单位:加拿大 西安大略大学
出访时间:2019年12月-2020年6月
2019年12月,我踏上了访学加拿大的旅途,受疫情的影响,让我的这趟行程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这是我第一次踏上北美的土地,和我之前的经历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西安大略大学所在的这个北方城市让我见到了很特别的雪国风光,也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感受到的冬日寒冷。在学校里,我从未体验过的加拿大高校的生活方式也让我感到新奇,全英学习、写作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不少同样对教育非常热忱的学人,不同的教育方式带来了非常不一样的学习体验,独特的校园文化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而在疫情开始之后,在线上学习的同时,我也结交了一群“患难之交”,在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共同度过了这样一个相对艰难的时刻。在这段日子里,在这个小城中,我常常静心思考我学习的得失,不断通过学习和阅读帮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感谢这趟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旅程,也非常感谢我的诸位导师和朋友们,让我的2020年精彩、温暖。
严凌燕(2017级教育政策学专业博士生)
出访单位:加拿大 多伦多大学
出访时间:2019年10月-2020年10月
2019-2020学年,有幸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访学。在此期间,感受到多元文化交融的教育氛围。印象深刻的是,在正常教学的半年间,体验到了多大悠久的办学历史和现代的教学环境;所选修的若干门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平等互动课堂教学的印证;参与的外导研究课题组成员多样并时常互相提点专业建议,互相促进;学院、系所组织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为结识具有不同民族文化的朋友提供了平台。受疫情影响,一年的访学有半年时间进行居家学习,特殊时期既体验到多大的网络教学模式,同时也锻炼了学习和生活的平衡能力。
在安大略湖畔的一年时光尽管已经过去,所遇的人、事、物终会成为一份宝贵记忆。感谢系所和学校提供的平台以及国家留基委提供的珍贵机会,让我能在博士在读期间拥有一段特别的经历!
王旦(2017级教育文化与社会专业博士生)
出访单位:美国 波士顿学院
出访时间:2019年10月-2020年10月
不知不觉到美国已经快一年,初到美国那天的暴风雨似乎还在眼前。到了波士顿一周,气温骤降,加上水土不服,几乎病倒。在习惯了每天踩着厚雪来往于图书馆与住处两点一线的生活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我在这座寒冷的北方城市长久的住下来了。那时候,每当抬头看到飞机,我都好希望飞机能把我赶紧带回家。但与外导Dennis Shirley教授相见以后,我的心才终于安定下来。外导人非常谦逊博学,甚至知道中国古代的大诗人李白。65岁高龄的他因为女儿前去意大利学习艺术,开始自学意大利语,并与女儿探讨她的艺术学习。外导这样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波士顿学院作为全美排名前50的新常春藤院校,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每周学校都会将免费的讲座信息挂在网上,供学生预约参加。学校的国际学术处也组织过几次下午茶,给我们这些外国访学生提供了线下见面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我也非常幸运地认识了几位同样来自国内的优秀访问学者。
2020年,最猝不及防的事情就是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年初,国内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们这些在海外的游子看到国内口罩等物资短缺,十分想尽自己的一份力。经过和教育学部几位访学同学商议,我们这些在北美访学的华东师大学子纷纷捐款,同时积极购买医疗物资,并联系可运送回国的渠道——最后我们购买了八箱医用物资跟随外校校友会的飞机,顺利送达了武汉中心医院。在此期间我也被大家的热情深深打动——留学生出国本来就省吃俭用,在国家和人民有难的时候毅然慷慨解囊,这是海外游子们一份宝贵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在美国疫情逐渐严重的时候,我们因“五个一”政策买不到回家的机票,不知所措。这时候,是陌生的网友互相帮助,通过微信群教大家合理安排转机路线,购买回国机票;领事馆也给我们寄来“健康包”。同时,曾在华东师大访学过的高芳老师不远万里寄来了口罩,这让我甚为感动。无论在哪里,我们华东师大的学子总是心系祖国、关爱同胞、满怀热忱、勇于担当。
史自词(2018级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
出访单位:澳大利亚 昆士兰大学
出访时间:2019年12月-2020年12月
2019年12月底,我有幸受到学校出国(境)访学项目资助,在部系领导和导师程亮教授的支持下来到美丽的“阳光之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对我而言,由于访学期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我的访学生活经历波折,但是收获颇丰。受疫情影响,这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执行了严格的社交和旅行禁令:学校停课,公交停运,商店歇业,给我的生活、学习等带来诸多不便。非常感谢教育学系领导、程老师和辅导员高星原老师,与我保持联系沟通,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帮我解决所面临的困难。
访学的过程是富有意义和收获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系列课程开拓了我的眼界和视野,让我切身意识到不同政治、社会和文化系统中,教育学的认识论取向和方法论体系的差异,以及反映在具体的教育研究中,教育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的不同偏好和选择。同时,也大幅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使我能够更加流利的使用英语与这里的老师、同学进行学术交流,更加顺畅的阅读外文文献,并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此次访学也让我收获了了师生情和友谊。在与导师Ian Hardy教授平均两周一次的讨论和交流中,不仅收获了知识,他的勤勉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也深深影响到我。院长Patricia Morrell教授为人体贴善良,新学期后特意将我和学院的博士生安排在同一个研究室学习,让我得以有机会和这里的博士们进行更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通过这次访学,不仅让我感受到澳大利亚美丽而独特的自然环境、多元而包容的人文环境以及中澳两国教育系统、政策的异同,这段经历对于我博士论文写作和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周格(2017级教育文化与社会专业博士生)
出访单位:英国 剑桥大学
出访时间:2019年9月-2020年3月
我是周格,教育高等研究院博四学生。在博三的时候,我有幸前往剑桥大学教育学系访学。
在剑桥这座古老的城市中,总是充满着奇妙的“邂逅”。还记得有一天,我到湿地公园散步。一个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拿着一个自己做的,有三个头的,每个部位都能灵活拆卸的纸质恐龙。他的双手布满了新旧伤痕,很明显是在做手工时被美工刀划伤的。我忍不住过去和他交谈,他告诉我,这是Godzilla,是他自己负责的设计,从造型到上色足足花了三个月。我不禁佩服这个孩子的创造力和毅力!
此时,他的妈妈也走了过来,交谈之后,竟发现她也是剑桥大学教育学院的同学。她是芬兰人,来英国是做博士后。当我下意识地将自己看来的关于对芬兰教育怀有褒奖的文章与她分享时,她却露出了对芬兰教育的担忧。她认为芬兰教育目前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而逐渐忽视了教师有人情味的教学。但教育怎么能缺人性的温暖!
谈话间,一场阵雨来袭,我们匆匆各自回家,甚至都没来得及和这对母子道别。然而,这就是英国,总有奇遇,也总有恼人的天气!
虽然离别匆匆,但关于“教育的温度”的讨论一直印记在我心中。这让我想到,在教育高等研究院,我的老师们也总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教导我,先做一个温暖的人,再做有温度的教育!